15女上课自慰被男同桌看到了,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大雞巴亂倫有声小说,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English | 中文版 | 手機版 企業登錄 | 個人登錄 | 郵件訂閱
當前位置 > 首頁 > 行業資訊 > 展會 >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20年科學技術年會首輪通知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20年科學技術年會首輪通知

瀏覽次數:37622 發布日期:2020-3-27  來源:本站 本站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于舉辦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20年科學技術年會的預通知
(第一輪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副省級城市環境科學學會,環境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環境企事業單位,學會各分支機構,各有關單位:
 
近年來,我國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質量總體得到明顯改善,2019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我會定于9月21-23日在江蘇省南京市舉辦2020年科學技術年會(以下簡稱“年會")。
 
年會圍繞“聚焦科學治污、強化創新引領,助力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主題,主要內容設置有:
(1)特邀報告;
(2)專題論壇和分會場研討會;
(3)國際研討會;
(4)研修班;
(5)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第八屆理事會第五次全體會議;
(6)第四屆國家環境保護工程技術中心技術交流年會;
(7)全國環境科學學會工作交流會;
(8)環保科技成果展等。
 
歡迎各單位組織有關人員踴躍投稿、積極參會。征文議題請參閱“2020年科學技術年會初步方案”(見附件1),提交論文和報名參會請填寫“2020年科學技術年會論文提交及參會報名表”(見附件4),并發送到年會專用信箱。
 
聯系人:劉紅光 張超 劉信德 姚凱
電  話:18500050178
地  址:北京市海淀區紅聯南村54號(100082)
信  箱:cseshg@126.com
 
附件:
1.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20年科學技術年會初步方案;
2.學術議題召集專家及工作單位;
3.2019年科學技術年會簡要回顧;
4.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20年科學技術年會論文
提交及參會報名表。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
                       2020年3月13日
 
附件一: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
2020年科學技術年會初步方案
 
2020年是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勝之年,年會主要圍繞打贏藍天保衛戰、打好碧水保衛戰、推進凈土保衛戰、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基礎環境管理和科學研究等內容,積極搭建“產學研用”交流平臺,促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一、年會主題
聚焦科學治污、強化創新引領,助力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
二、組織機構
指導單位:生態環境部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主辦單位:中國環境科學學會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
聯辦單位: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  南京大學  江蘇省環保集團有限公司
合作單位:江蘇省環境科學學會  中國光大國際有限公司
中交疏浚(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中科宇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陜西環信恒輝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三、時間和地點
時間:2020年8月初
地點:江蘇省南京市
四、活動安排
年會擬安排大會特邀報告、專題論壇、分會場研討會、國際研討會、交流會、研修班、墻報交流、科技成果轉化交流對接會、環保科技成果展以及專題活動等。
(一)開幕式和閉幕式
1.開幕式。
(1)領導致辭:擬邀請生態環境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以及江蘇省人民政府領導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2)頒獎:頒發“2019年度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第三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青年科學家獎”和優秀論文(設計)優勝者表揚等;
(3)特邀報告:擬邀請知名專家學者就大氣、水、土壤環境污染防治,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基礎環境管理等領域作特邀報告。
2.閉幕式。頒發2020年科學技術年會優秀組織獎并進行學術總結。
(二)論文征集及研討的主要議題
年會擬安排135個學術議題,其中,專題論壇議題8個,分會場研討會議題123個,國際研討會議題1個,交流會議題1個,研修班議題2個。
1.專題論壇。包括:生態文明建設論壇;“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論壇;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論壇;江蘇省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論壇;水土污染協同控制論壇;生態環境保護第三方環境綜合服務論壇;環保產業綠色發展CEO圓桌論壇;青年科學家論壇。
2.分會場研討會學術議題
分會場研討會議題包括:打贏藍天保衛戰議題12個,打好碧水保衛戰議題31個,推進凈土保衛戰議題23個,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議題22個,基礎環境管理和科學研究議題35個。
(1)打贏藍天保衛戰:大氣污染防治。包括:大氣污染綜合防治;霧霾天氣、空氣污染和氣候變化;邊界層氣象與大氣環境;大氣沉降與生態環境效應;大氣污染源排放特征和排放清單;二次細粒子污染的宏觀機理和大氣自凈能力、大氣荷載與承載力;交通環境污染控制與管理;環境空氣質量日管理;能源清潔化利用與大氣污染控制;大氣與水環境精細化管理理論與關鍵技術;揚塵污染監測與防治技術;環境工程技術創新與應用。
(2)打好碧水保衛戰:水污染防治。包括:①流域水污染防治:“十四五”流域生態環境污染防治;流域生態與生態修復;流域水質目標管理及監控預警;流域水污染防治技術;濕地水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長江環境治理與生態保護關鍵問題及解決方案;沿海及內河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評估鑒定;流域-河流-河口系統碳氮磷循環、環境效應與模型。②湖庫水污染防治:湖庫水生態演變與保護;湖泊污染控制與生態修復;河湖生態與海綿城市;梯級水壩對物質循環的影響及其環境效應;旱區地下水文與生態效應;水體生態修復標準及新技術新工藝; ③城市及工業廢(污)水污染防治:城市河流與黑臭水體治理;水處理中膜的新材料新方法;污水處理與回用;工業(礦山)廢水處理新技術;“適水適策”政策與創新技術;先進水處理分離膜技術開發及應用;廢(污)水深度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新技術原理及應用;重點行業廢水及污泥處理處置及資源化;紡織印染及化纖行業環境污染治理;難降解有機廢水處理新技術、新工藝;膜法工業廢水資源化技術;難降解工業廢水強化處理及回用;生物質功能材料及水污染治理;物化-生化水處理技術與應用;厭氧生物膜和膜生物反應器;電容去離子技術及環境應用;環境微生物理論與應用。
(3)推進凈土保衛戰:土壤環境污染防治。包括:①土壤與地下水污染防治:土壤與地下水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土壤污染修復產業的機遇與挑戰;水土環境天然及人造有機物的環境行為、影響與控制;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污染機理與治理技術;固體廢物填埋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與修復;場地修復新材料新技術及案例分析;有機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石油化工污染防治與修復技術;石化污染場地調查監測評價與防治;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重金屬污染控制與治理。②固體廢物處置與資源化: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新時代危險廢物處置利用行業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廢棄物處置與綜合利用;工業固廢資源化技術及裝備;污水廠污泥安全處理處置與資源化利用;城市污泥污染物水平與土地化利用研究;廢舊塑料綠色循環與高值利用;市政污泥處理新技術與發展趨勢;固體燃料清潔高效低碳轉化工藝及關鍵技術;典型有機固廢生物處理和資源化的技術路線和關鍵難點;生活垃圾分類資源化技術;環保建材開發與應用。
(4)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包括:生態環境模型;環境生態學;生態環境立體遙感監測;生態修復:過去和未來的橋梁;生態地質環境;植被的組成、結構與對環境的優化改造作用;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美麗中國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物安全;植物多樣性與環境保護;海洋生態安全;海洋生物多樣性現狀與保護;環境DNA生物監測與水生態健康評估;油田生態環境保護;城市空間環境感知理論方法與應用;生態環境監測技術與生態過程研究;工業園區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綜合服務;農村生態環境污染防治;農藥環境風險評估與生態效應;鄉村環境綜合治理技術;礦物材料在環境中應用;環境修復材料;環境功能材料及應用創新技術。
(5)基礎環境管理和科學研究。包括:①基礎環境管理:環境社會治理;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無廢社會”;環境影響評價;生態保護監管與綜合評估;綠色“一帶一路”與國際環境治理;生態環境執法技術;能源領域環保管理與技術;清潔生產與綠色發展;環境基準與標準;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理論與實踐;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與環境經濟政策創新;生態環境績效與審計。②環境監測與預警:立體化環境時空大數據監測監管體系;油氣回收與在線監控技術;海洋環境監測;海洋環境安全監測技術與儀器;近海生態環境監測預報與保護;生物傳感器與生態環境監測;輻射環境監測及評價。③環境信息化:環境信息化;大數據與循環經濟;開啟環保大數據2.0時代。④其它:環境污染健康風險評估;中國城市溫室氣體排放達峰;氣候變化與環境健康;氣候變化與環境污染協同治理;城市生態安全與環境健康;電磁環境與健康;環境與職業相關健康損害的遺傳交換響應機制;室內環境中新冠等病毒傳播途徑與控制;重大疫情事件與環境應急響應;化工園區環境風險防控與污染治理技術;噪聲與振動控制。
3.研修班:(1)廢水深度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研修班;(2)等離子體技術在環境領域的應用研修班。
4.國際研討會:生態環境科技期刊國際化研討會。
5.交流會:優秀論文(設計)優勝者交流會。
6.墻報交流:篩選優秀的研究成果進行墻報展示。
(三)環保科技成果轉化和環保科技成果展
1.環保科技成果轉化暨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交流會
依托學會專家智力優勢和科技獎、科技成果鑒定等技術、成果庫資源,為地方產業升級、行業發展等提供咨詢和技術支持服務,助力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根據地方政府環境技術和成果需求,組織地方政府和持有技術、成果的專家學者以及企業家進行對話和對接交流。
2.環保科技成果展
展示創新環保技術、成果和項目,宣傳新技術、新產品、新成果和新項目等,推廣優秀環保技術和成功經驗。
(四)專題活動
1.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第八屆理事會第五次全體會議;
2.第四屆國家環境保護工程技術中心技術交流年會;
3.2020年全國環境科學學會工作交流會。
五、論文征集與出版
1. 征文范圍及要求:按照年會征文及研討的議題提交論文,論文摘要不超過500字,全文不超過5000字。
2.審核及錄用:投稿論文將組織專家進行審核,審核結果將以郵件形式告知,審核通過的年會論文將以論文集的形式正式出版發行。
3.論文提交的電子信箱:cseshg@126.com。
4.征文截止日期2020年5月10日。
六、參會報名
1.“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20年科學技術年會論文提交及參會報名表”(附件4)電子版發至郵箱:cseshg@126.com
七、會議注冊
1.注冊費
時間
優惠注冊
(7月25日之前)
標準注冊費
(7月25日之后或現場)
非學會會員
2400元
2600元
學會會員
2100元
2300元
在校學生
(非學會會員)
1600元
1800元
 
2.繳費
①銀行匯款
單位名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
開 戶 行:中國光大銀行北京禮士路支行
賬    號:7501 0188 0003 31250
注:1.請發送匯款底單(掃描件)、開具發票的納稅人識別號和發票抬頭到年會專用郵箱;
2.匯款請在備注欄填寫繳費者姓名和電話。
②在線支付
年會網站在線支付。
③現場繳費
報到現場可用現金或刷銀聯卡(POS機)繳費。
3.發票
①電子發票
電子發票鏈接將發送至代表在會議系統注冊的手機號,請自行下載、打印使用。
②紙質發票
提前注冊繳費的紙質發票,請于報到日在服務臺領取。現場繳費的紙質發票將于年會結束后一個月內郵寄給參會代表。
八、其他信息
1.本次年會的正式會議通知將于年會前一個月發出。
2.更多信息將在年會網站上公布。
3.有關論文征集及年會籌備工作的具體事項請直接與年會組委會聯系。
 
附件二
專題論壇、分會場研討會和研修班學術議題召集專家及工作單位
 
一、專題論壇
論壇名稱
主席
工作單位及職務職稱
1
生態文明建設論壇
潘家華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2
“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論壇
王金南
環境規劃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
3
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論壇
吳舜澤
環境管理分會主任委員
生態環境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4
服務地方論壇—江蘇省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論壇
劉偉京
江蘇省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
江蘇省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
5
水土污染協同控制論壇(第三屆)
劉 國
成都理工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6
生態環境保護第三方綜合服務論壇
張春暉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水污染控制研究所所長/教授
7
環保產業綠色發展CEO圓桌論壇
蔡曙光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特邀常務理事
中國光大國際有限公司行政總裁特別助理
8
青年科學家論壇
劉  毅
青年科學家分會主任委員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二、分會場研討會
(一)打贏藍天保衛戰:大氣污染防治議題
序號
議題名稱
牽頭專家
工作單位及職務職稱
1
大氣污染綜合防治
柴發合
大氣環境分會主任委員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2
霧霾天氣、空氣污染和氣候變化
王體健
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
3
邊界層氣象與大氣環境
薛建軍
國家氣象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劉樹華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
4
大氣沉降與生態環境效應
劉學軍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
5
大氣污染源排放特征和排放清單
程水源
北京工業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教授
伯 鑫
生態環境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高級工程師
6
二次細粒子污染的宏觀機理和大氣自凈能力、大氣荷載與承載力
徐大海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7
交通環境污染控制與管理
姚  宏
北京交通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教授
8
環境空氣質量日管理
宋國君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政策與環境規劃研究所所長/教授
9
能源清潔化利用與大氣污染控制
雷  宇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能源室主任/研究員
10
大氣與水環境精細化管理理論與關鍵技術
王永桂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副教授
11
揚塵污染監測與防治技術
黃玉虎
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12
環境工程技術創新與應用
楊景玲
環境工程分會秘書長
中冶建筑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二)打好碧水保衛戰:水污染防治議題
序號
議題名稱
牽頭專家
工作單位及職務職稱
流域水污染防治
1
“十四五”流域生態環境污染防治
鄭丙輝
水環境分會主任委員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彭增亮
中交疏浚(集團)有限公司投資部總經理
2
流域生態與生態修復
王國祥
南京師范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3
流域水質目標管理及監控預警
郝芳華
華中師范大學校長/教授
張  遠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4
流域水污染防治技術
張建民
四川大學水力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楊品紅
湖南文理學院院長/教授
5
濕地水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
章光新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
6
長江環境治理與生態保護關鍵問題及解決方案
李愛民
南京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教授
7
沿海及內河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評估鑒定                                                        
喬  冰
環境損害鑒定評估專業委員會
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8
流域-河流-河口系統碳氮磷循環、環境效應與模型
晏維金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湖庫水污染防治
9
湖庫水生態演變與保護
霍守亮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金小偉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高級工程師
10
湖泊污染控制與生態修復
陳開寧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
胡維平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
11
河湖生態與海綿城市
陳飛勇
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山東建筑大學特聘教授
12
梯級水壩對物質循環的影響及其環境效應
陳求穩
水利部交通運輸部國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所長/研究員
13
旱區地下水文與生態效應
王文科
長安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14
水體生態修復標準及新技術新工藝
彭劍峰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研究員
城市及工業廢(污)水污染防治
15
城市河流與黑臭水體治理
宋永會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16
水處理中膜的新材料新方法
俞文正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
王志偉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教授
梁  恒
哈爾濱工業大學市政環境工程學院教授
17
污水處理與回用
胡洪營
水處理與回用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教授
18
工業(礦山)廢水處理新技術
李小兵
中國礦業大學化工學院教授
席治國
中石化石油工程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孫  偉
中南大學資源加工與生物工程學院院長/教授
19
“適水適策”政策與創新技術
唐  亞
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教授
20
先進水處理分離膜技術開發及應用
馬  軍
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21
廢(污)水深度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新技術原理及應用
湯  兵
廣東工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鄭懷禮
重慶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教授
岳正波
合肥工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教授
22
重點行業廢水及污泥處理處置及資源化
薛  罡
東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23
紡織印染及化纖行業環境污染治理
龔  龑
北京服裝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24
難降解有機廢水處理新技術、新工藝
周科朝
中南大學副校長/教授
王  黎
武漢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
張永明
上海師范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
魏秋平
中南大學功能薄膜材料研究室主任/副教授
25
膜法工業廢水資源化技術
邢衛紅
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教授
26
難降解工業廢水強化處理及回用
徐炎華
南京工業大學環境學院院長/教授
27
生物質功能材料及水污染治理
周彥波
華東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教授
28
物化-生化水處理技術與應用
王曉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環境與市政工程學院教授
29
厭氧生物膜和膜生物反應器
盛國平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
陳  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環境與市政工程學院教授
30
電容去離子技術及環境應用
邱介山
北京化工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院長/教授
31
環境微生物理論與應用
蘇俊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環境與市政工程學院教授
 
(三)推進凈土保衛戰:土壤環境污染防治議題
序號
議題名稱
牽頭專家
工作單位及職務職稱
土壤與地下水污染防治
1
土壤與地下水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
李廣賀
土壤與地下水環境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2
土壤污染修復產業的機遇與挑戰
曲常勝
江蘇省環保集團江蘇省環科院環境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高級工程師
3
水土環境天然及人造有機物的環境行為、影響與控制
黃冠星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4
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污染機理與治理技術
李 輝
上海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教授
5
固體廢物填埋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與修復
詹良通
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教授
6
場地修復新材料新技術及案例分析
劉  俐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7
有機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
孫紅文
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教授
8
石油化工污染防治與修復技術
宗保寧
中國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教授
9
石化污染場地調查監測評價與防治
王子宗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張兆吉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蔡五田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10
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
譚現鋒
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院長/研究員
11
重金屬污染控制與治理
曾慶軒
重金屬污染防治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北京理工大學機電學院教授
劉興宇
北京有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辛俊亮
湖南工學院安全與環境工程學院副院長/教授
固體廢物處置與資源化
12
固體廢物污染防治
胡華龍
固體廢物分會主任委員
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倪  文
北京科技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教授
劉宇程
西南石油大學工業危廢處置與資源化利用研究院院長/教授
13
新時代危險廢物處置利用行業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
王  琪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14
廢棄物處置與綜合利用
李秀金
北京化工大學化學工程學院教授
關清卿
昆明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15
工業固廢資源化技術及裝備
李燦華
安徽工業大學生態環境研究與治理中心主任/教授
16
污水廠污泥安全處理處置與資源化利用
戴曉虎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教授
17
城市污泥污染物水平與土地化利用研究
黃  瑛
東南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
18
廢舊塑料綠色循環與高值利用
陳慶華
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校長/教授
19
市政污泥處理新技術與發展趨勢
朱書景
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
20
固體燃料清潔高效低碳轉化工藝及關鍵技術
傅培舫
華中科技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
21
典型有機固廢生物處理和資源化的技術路線和關鍵難點
張士成
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
張增強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
22
生活垃圾分類與濕組分資源化技術
劉建國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袁增偉
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23
環保建材開發與應用
梁洲輔
南寧師范大學/環境與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四)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議題
序號
議題名稱
牽頭專家
工作單位及職務職稱
1
生態環境模型
岳天祥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2
環境生態學
鄒長新
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3
生態環境立體遙感監測
張建輝
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4
生態修復:過去和未來的橋梁
饒良懿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教授
5
生態地質環境
鄭春苗
生態地質環境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南方科技大學國際合作部部長/教授
6
植被的組成、結構與對環境的優化改造作用
董家華
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黃玉源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教授
7
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美麗中國建設
徐海根
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8
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物安全
肖能文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9
植物多樣性與環境保護
薛建輝
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所長/教授
10
海洋生態安全
李開明
海洋生態安全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11
海洋生物多樣性現狀與保護
樊景鳳
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12
環境DNA生物監測與水生態健康評估
張效偉
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13
油田生態環境保護
潘貴和
遼河油田安全環保技術監督中心高級工程師
14
城市空間環境感知理論方法與應用
楊  俊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15
生態環境監測技術與生態過程研究
丁士明
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研究員
16
工業園區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綜合服務
張煒銘
江蘇南大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教授
17
農村生態環境污染防治
鄭展望
浙江農林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
18
農藥環境風險評估與生態效應
卜元卿
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19
鄉村環境綜合治理技術
杜冬云
中南民族大學副校長、教授
20
礦物材料在環境中應用
陳  洪
南方科技大學環境學院助理院長/副研究員
21
環境修復材料
馬  杰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22
環境功能材料及應用創新技術
趙宜江
淮陰師范學院副校長/教授
 
(五)基礎環境管理和科學研究議題
序號
議題名稱
牽頭專家
工作單位及職務職稱
環境管理
1
環境社會治理
任  勇
環境社會治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生態環境部環境發展中心主任/研究員
2
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
趙克強
生態與自然保護分會
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3
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無廢社會”
李金惠
循環經濟分會主任委員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4
環境影響評價
王冬樸
環境影響評價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秘書長
生態環境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副主任
5
生態保護監管與綜合評估
高吉喜
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主任/研究員
6
綠色“一帶一路”與國際環境治理
周國梅
“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分會主任委員
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黨委書記/研究員
7
生態環境執法技術
王亞男
環境監察分會副主任委員
生態環境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總工程師
8
能源領域環保管理與技術
劉偉生
能源與環境分會
生態環境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副主任/黨委書記
9
清潔生產與綠色發展
喬  琦
生態產業分會主任委員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研究員
周長波
清潔生產分會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10
環境基準與標準
王海燕
環境標準與基準專業委員會
生態環境部環境標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白英臣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蒲生彥
成都理工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11
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理論與實踐論壇
曾賢剛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12
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與環境經濟政策創新
葛察忠
環境經濟學分會主任委員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研究員
13
生態環境績效與審計
董戰鋒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研究員
環境監測與預警
14
環境監測與預警
李健軍
環境監測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首席科學家/研究員
胡冠久
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研究員
曹  鵬
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副教授
15
立體化環境時空大數據監測監管體系
李旭文
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正研級高級工程師
16
油氣回收與在線監控技術
李  鋼
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17
海洋環境監測
韓  震
上海海洋大學上海河口海洋測繪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授
18
海洋環境安全監測技術與儀器
單光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教授
19
近海生態環境監測預報與保護
胡  松
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科學學院副院長/教授
20
生物傳感器與生態環境監測
龍  峰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21
輻射環境監測及評價
肖德濤
南華大學核科學技術學院教授
環境信息化
22
環境信息化
黃明祥
環境信息化分會秘書長
生態環境部信息中心正高級工程師
23
大數據與循環經濟
胡  清
生態環境大數據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北京環丁環保大數據研究院院長/高級工程師
24
開啟環保大數據2.0時代
湯 浩
無錫高德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兼無錫市物聯網產業協會常務副會長
其它
25
環境污染健康風險評估
于云江
環境風險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26
中國城市溫室氣體排放達峰
陸  軍
氣候變化分會主任委員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黨委書記/副院長
27
氣候變化與環境健康
付加鋒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童世廬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學中心特聘教授
28
氣候變化與環境污染協同治理
張少輝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29
城市生態安全與環境健康
韓立建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30
電磁環境與健康
包家立
浙江大學醫學院教授
31
環境與職業相關健康損害的遺傳交換響應機制
周平坤
軍事醫學科學院輻射醫學研究所主任/研究員
32
室內環境中新冠等病毒傳播途徑與控制
要茂盛
室內環境與健康分會常務副主任委員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錢  華
室內環境與健康分會副主任委員
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教授
楊子峰
廣州呼吸道研究所教授
安太成
廣東工業大學環境健康與污染控制研究院院長/教授
33
重大疫情事件與環境應急響應
劉力奇
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工業固廢與危廢處理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34
化工園區環境風險防控與污染治理技術
余  江
北京化工大學化學工程學院教授
35
噪聲與振動控制
商照榮
環境噪聲防治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生態環境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研究員
張  斌
北京市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三、研修班
1
廢水深度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研修班
柳建設
東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2
等離子體技術在環境領域的應用研修班
竹  濤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教授
 
附件三:      
 
2019年科學技術年會簡要回顧
 
2019年科學技術年會于8月23日-25日在陜西省西安市成功召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黃潤秋,陜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長趙剛,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秦大河,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員郭華東,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監事會監事長張遠航,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任南琪,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賀克斌,中國工程院院士、陜西省地質調查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王雙明,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學院院長盧秉恒,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北京)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武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金紅光,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司長、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鄒首民,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霍傳林,陜西省生態環境廳黨組書記張智華,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陳金鑾,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陸新元和任官平,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國佐治亞理工大學教授約翰·克里特登等領導和嘉賓,以及中外專家學者、企事業單位與各界環保人士等3600余人出席了會議。
 
年會的主題是“環保科技創新助力污染防治攻堅戰”。年會設置了開幕式和閉幕式特邀報告會、高端論壇、青年科學家專場、六十六個分會場、二個論壇、一個對話會、三個研修班、環保科技成果展暨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交流會以及五個專題活動。年會有816位專家學者做了學術報告,墻報展示45個,科技成果展95家,論文收錄656篇,展現了環境污染防治領域的前沿學術成果,并為產學研創造了對接“聯姻”平臺,促進了科技創新和創新技術成果轉化。
 
年會網易現場直播平臺共有392465人參與交流。中國環境報在8月23日刊登了年會的消息,并在8月27日刊登了年會院士專家學術觀點,29日刊登了年會整體概況專題報導。中國政府網、生態環境部官網、中國環境報、陜西電視臺、中國網、新華網、光明網、新浪網、搜狐網、網易網、騰訊網等60多家媒體單位對會議進行了宣傳與報導。
 
 
年會現場                                               頒獎儀式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快速注冊 忘記密碼
評論只代表網友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 請輸入驗證碼: 8795
Copyright(C) 1998-2025 生物器材網 電話:021-64166852;13621656896 E-mail:info@bio-equip.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山| 登封市| 沙湾县| 大悟县| 吉水县| 永清县| 博白县| 上杭县| 府谷县| 报价| 延川县| 香河县| 和硕县| 新竹县| 喀什市| 咸阳市| 兴海县| 洱源县| 清水河县| 客服| 通榆县| 藁城市| 开远市| 隆昌县| 江都市| 林芝县| 凤山县| 临城县| 勐海县| 凌源市| 白水县| 建昌县| 平远县| 前郭尔| 鹤壁市| 皮山县| 珲春市| 威信县| 郎溪县| 堆龙德庆县| 独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