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0至24日,中國通量觀測研究聯盟(ChinaFLUX)第十九次通量觀測理論與技術培訓會議在呼倫貝爾草原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順利舉辦。本次培訓由中國通量觀測研究聯盟(ChinaFLUX)、中國科學院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和國家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網絡(CNERN)主辦,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呼倫貝爾草原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北京萊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LI-COR中國子公司)、LI-COR Biosciences、中國生態學學會長期生態專業委員會承辦。本次培訓從報名者中選取了來自全國各地高校、科研院所和行業部門的70余位學員現場參會。
會議合影
培訓會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陳智研究員主持,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呼倫貝爾草原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辛曉平站長為培訓會致開幕辭。
開幕致辭
在幾天的培訓中,美國LI-COR Biosciences首席科學家徐六康博士、高級應用科學家李加宏博士和Frank Griessbaum博士以及德國JB Hyperspectral Devices的工程師Paul Naethe就氣候變化背景下不同空間尺度上的碳循環研究、日光誘導葉綠素熒光 (SIF)、渦度相關通量測量與遙感數據的結合應用、渦度相關通量測量技術的基本原理、實驗設計及應用領域、生物和氣象傳感器及系統集成、渦度相關通量測量系統的日常操作和維護、通量數據處理流程及軟件操作等主題展開了系統介紹。北京萊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張爽、劉曉迪、王軍三位工程師分別就渦度相關通量、土壤溫室氣體通量和葉片光合作用的測量儀器組成和實際操作進行了現場講解與演示。
LI-COR專家講座,共研通量技術
實驗模塊交流,From Theory to Practice
8月21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何洪林研究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邵長亮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陳世蘋研究員、海南大學生態學院胡中民教授、美國FICO公司宋霞博士分別做了題為《森林管理促進了近 20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的提升》、《蒙古高原通量觀測研究》、《內蒙古草原碳匯功能及其對降水變化的響應》、《陸地生態系統植被生產力對降水的非對稱性響應特征與趨勢》、《決策樹家族的不同機器學習模型機理及應用》的特邀報告,分享了通量觀測及相關研究的最新成果,啟發了學員們的科研思路。
聆聽大咖之聲,共享學術盛宴
首日培訓結束后,ChinaFLUX理事長于貴瑞院士為培訓會致辭。于貴瑞院士對長期以來支持ChinaFLUX培訓會議的野外臺站和LI-COR公司表示感謝,并對ChinaFLUX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鼓勵廣大通量研究者,特別是青年學者要勇于開拓和創新,極大鼓舞了學員們的研究熱情。
于貴瑞院士致辭
本次培訓會首次設立青年學術報告專場,23日下午,來自ChinaFLUX不同臺站的9位青年學者先后分享了近期的研究進展并與現場專家、學員展開了熱烈討論,拓寬了學員們的學術視野,豐富了學員們對不同生態系統類型、不同生態要素、不同方法通量研究的綜合理解。
青年學術報告,新銳思想碰撞
培訓會同時舉行了2024年度ChinaFLUX & LI-COR 優秀論文頒獎儀式,來自不同臺站的31篇優秀論文獲得獎勵基金。理論培訓結束后,培訓會以知識競答的方式評選出10名優秀學員,獲得了由北京萊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準備的精美紀念品。
優秀論文頒獎,鼓勵學術創新
8月24日,培訓會組織學員進行野外考察,前往呼倫貝爾站長期放牧平臺、長期綜合觀測場貝加爾針茅草甸草原樣地、天然打草場改良示范基地、3000畝綜合試驗樣地現場調研參觀。邵長亮研究員現場介紹了通量野外觀測、長期實驗設置、生態遙感驗證、植被和土壤改良等研究和工作經驗。學員們就儀器安裝與維護、數據管理、實驗設計等話題展開了深入交流和討論。野外考察豐富了學員們對于不同下墊面及管理方式下草地通量觀測與研究的實踐經驗。
實驗樣地考察,直觀了解測量
ChinaFLUX第十九次通量觀測理論與技術培訓向廣大參會學員普及通量觀測相關理論知識與關鍵技術,為中國通量研究者特別是青年學者提供了良好的學習與交流平臺,是中國通量觀測人才梯隊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培訓會的順利舉辦延續了ChinaFLUX在知識普及、平臺搭建、學術交流方面積極發揮作用的優良傳統,繼續推動我國通量觀測研究的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