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女上课自慰被男同桌看到了,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大雞巴亂倫有声小说,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English | 中文版 | 手機版 企業登錄 | 個人登錄 | 郵件訂閱
當前位置 > 首頁 > 行業資訊 > 講座 > 碳中和背景下生態系統多要素觀測技術學術交流會

碳中和背景下生態系統多要素觀測技術學術交流會

瀏覽次數:1894 發布日期:2023-8-22  來源:本站 本站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碳中和背景下生態系統多要素觀測技術學術交流會

會議時間:2023年8月29日

參會方式:線上

承辦單位

主辦方: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西南巖溶石漠化治理國家創新聯盟

北京理加聯合科技有限公司

協辦方:

北京林業大學林業生態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美國Picarro公司

01 背景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在過去幾十年一直扮演著重要的碳匯角色,鞏固和增強生態系統碳匯是我國“雙碳”目標實現的有效途徑之一。但目前對于不同生態系統的碳源匯功能、量級、分布、動態和驅動因素的認識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這就對生態系統碳通量的準確觀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傳統的基于單一方法的觀測通常存在著觀測要素單一和尺度單一等問題,且可能受到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和誤差的影響而建立多方法的立體聯合觀測,如將SIF遙感、渦度相關法、箱式法和通量梯度法、同位素觀測技術等觀測方法相結合。一方面,各方法之間可以相互驗證,提高觀測數據的代表性和準確性;另一方面,各方法之間又可以相互補充,可用來建立多源、多尺度、多要素的綜合監測數據集。進而,可以更全面和綜合地評估生態系統碳通量,更深入地理解和認識生態系統碳源匯功能,更有效地制定減排增匯策略,推動雙碳目標的實現。

為了推動生態系統多要素觀測技術的發展,北京理加聯合科技有限公司擬定于2023年8月29日召開“碳中和背景下生態系統多要素觀測技術學術交流會”,此次交流會將以線上的形式進行。

02 會議目的

面向廣大科研人員,開展“碳中和”背景下生態系統SIF、湍流渦動通量、土壤溫室氣體通量和相關同位素通量等要素的觀測方法、基礎理論、數據分析和應用研究進展等方面的技術交流和培訓,促進不同學科領域學者間的交流,提升野外生態臺站的綜合觀測技術水平。

03 會議內容

1)生態系統碳源匯觀測技術的基礎理論與方法

2)生態系統碳源匯觀測技術的前沿科學問題

3)生態系統碳源匯觀測技術的應用與研究進展

04 會議日程

會議特邀專家與報告信息,將于第二輪通知發布,敬請關注。

05 會議時間、形式

1.會議時間:2023年8月29日

2.會議形式:網絡線上直播

06 注意事項

本次研討會不收取費用。

07 報名方式

關注“理加聯合”微信公眾號,回復“碳中和”

08 聯系我們

BeijingLICA (工作人員微信號)

請添加工作人員微信,邀請您進入此次會議交流群(請備注單位及姓名)

09 專家一覽

周金星 教授;北京林業大學

周金星,男,漢族,水土保持工程教研室主任。任中國陸地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網絡 (CTERN) 云南建水生態站站長、教育部林業生態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巖溶石漠化治理國家創新聯盟理事長、中國林業工程建設協會石漠化監測與綜合治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獲國家林草局“百千萬人才工程”省“中國水土保持青年科部級人選、“中國林業青年科技獎”技獎”“北林學者”杰出青年。獲省部級獎勵10余項,國家專利9項、國家新品種11項、行業標準5項。著作7部、論文200余篇、其中SCI論文50余篇。團隊被授予“西南地區困難立地生態修復”國家創新團隊稱號。研究領域:水士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石漠化治理、生態修復工程。

周文君 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周文君,現在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熱帶森林生態學重點實驗室,全球變化研究組工作,副研究員,碩導。研究方向為全球變化生態學:以森林與農田生態系統的碳氮水過程為研究對象,結合微生物生態學,穩定同位素生態學、生態學、土壤生態學等學科,開展全球變化背景下,森林與農田碳氮過程對區域氣候變化的響應與適應的機制研究;秉持可持續發展農業生態理念,開展植物源生物質材料的應用效應與機理的研究,打造高效可循環農業模式;響應鄉村振興與綠色農業建設的號召,進行農林生態系統的碳匯評估,并開展農業減氮土壤固碳研究,已在水稻的降鎘減氮、土壤增匯提質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進展,將為森林、農業生態系統的碳達峰與碳中和和鄉村振興的推進提供科學數據支撐。主持參與國家自然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學資金、中科院、中外合作項目,國家973,國家科技部重大專項,宜春5511工程項目等共20余項。已發表研究論文50余篇。

鞏曉穎 教授;福建師范大學

鞏曉穎,研究員,博導,福建省“閩江學者”特聘教授,福建省百人計劃獲得者。主要從事植物生理生態學和穩定同位素生態學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在New Phytologist,Plant Cell & Environment等知名學術期刊發表論文三十余篇;擔任中國生態學會穩定同位素生態專業委員會委員、福建省創業創新領軍人才(B類引進高層次人才)、SCI 期刊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編委、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客座編輯和《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編委,以及十余個專業期刊的審稿人。

嚴堇紓 應用科學家;美國Picarro公司

嚴堇紓博士畢業于華盛頓大學地球化學專業,現任Picarro的應用科學家。在國際期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在環境氣體和同位素領域具有豐富的實驗設計、方法開發、儀器操作和維護、數據收集和校準以及學術/技術寫作等經驗。

肖薇 教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肖薇,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級青年人才計劃入選者。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博士,耶魯大學聯合培養博士,耶魯大學博士后。長期從事陸地碳水循環和氣候變化領域研究,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江蘇省杰出青年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等科研項目十余項。在《Nature Geoscience》、《Global Change Biology》和《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發表論文共120余篇;出版專著3部。

現任中國生態學學會穩定同位素生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際水文科學協會中國委員會同位素分委員會委員,入選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第二層次培養對象,并擔任江蘇省“333人才”領軍型人才團隊負責人,被評為“全國優秀青年氣象科技工作者”和“江蘇省科技創新十大女杰”,獲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排名第二)、中國氣象學會大氣成果基礎研究成果獎一等獎(排名第五)、中國通量觀測研究網絡ChinaFLUX十大科學進展(排名第一)。

胡中民 教授;海南大學

海南大學生態系統監測與評估團隊負責人。從事全球變化對陸地生態系統影響研究。長期以來,借助長期定位監測、野外控制實驗、模型模擬以及遙感觀測等多種技術手段,從不同時間尺度與空間尺度揭示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功能(如固碳與水分消耗)和結構(系統轉變)的影響,在氣候變化對陸地生態系統碳水循環影響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前沿SCI刊物發表論文30余篇,累計影響因子>200,含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Ecology Letters,Global Change Biology,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Journal of Climate, Journal of Hydrology等生態學與地學主流期刊論文。曾獲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論文、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會員、中國生態學會青年科技獎等榮譽。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國家重點研發子課題等項目10余項。

高添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高添,博士,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研究員,碩士生導師,F任遼寧省陸地生態系統碳中和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生態學學會生態遙感專業委員會委員,負責遼寧清原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科爾塔群”(森林碳通量研究平臺)的全面工作。主要從事森林生態系統碳-水通量觀測、遙感模擬與生態系統服務評估等研究。

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第一/通訊作者在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Atmospheric Measurement Techniques, Ecohydrology等期刊發論文13篇。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青年基金、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子課題、中國科學院先導專項(A類)專題等10余項。獲2019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獎。

李鵬 教授;西安理工大學

李鵬,博士,西安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旱區⽣態⽔⽂與災害防治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利學會⾬⽔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壤學會⼟壤侵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國⼟經濟學會資源⽣態專委會副主任。主要從事流域泥沙與⽔⼟保持⽣態修復等⽅⾯研究⼯作。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SCI收錄170余篇,先后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國家⾃然科學基⾦等國家與省部級項⽬50余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等獎和陜西省科學技術⼀等獎等國家與省部級技術獎勵10余項;獲陜西省中⻘年科技創新領軍⼈才和陜西省⻘年科技獎。

相關公司:理加聯合科技有限公司
聯系電話:010-51292601
E-mail:rain@li-ca.com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快速注冊 忘記密碼
評論只代表網友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 請輸入驗證碼: 8795
Copyright(C) 1998-2025 生物器材網 電話:021-64166852;13621656896 E-mail:info@bio-equip.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岩市| 增城市| 三都| 巫溪县| 新河县| 宜黄县| 建水县| 馆陶县| 古田县| 兴山县| 威海市| 大竹县| 谷城县| 武宁县| 连城县| 拜泉县| 无棣县| 上栗县| 汉源县| 天水市| 万载县| 兴仁县| 镇沅| 丽水市| 工布江达县| 齐河县| 通城县| 伊川县| 南宁市| 南岸区| 徐水县| 阜平县| 金塔县| 湛江市| 搜索| 鹤庆县| 花垣县| 新乡市| 清流县| 尤溪县| 安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