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 | 數據 | |||||||||
融點 | 含2H2O結晶 | 97℃ | ||||||||
無水結晶 | 210.5℃ | |||||||||
融解熱 | 含2H2O結晶 | 57.8kJ/mol | ||||||||
無水結晶 | 57.8kJ/mol | |||||||||
甜度 | 為蔗糖甜度的45% | |||||||||
吸濕性 | 含2H2O結晶 | 在RH90%以下沒有吸濕性 | ||||||||
無水結晶 | 在RH30%以上有吸濕性,轉變為二水結晶 | |||||||||
溶解度 | 溫度/℃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90 |
溶解度g(100g)-1 | 55.3 | 68.9 | 86.3 | 109.1 | 140.1 | 184.1 | 251.4 | 365.9 | 602.9 | |
飽和濃度/% | 35.6 | 40.8 | 46.3 | 52.2 | 58.3 | 64.8 | 71.5 | 78.5 | 85.8 | |
滲透壓 | 濃度%(質量分數) | 5 | 10 | 20 | 30 | |||||
滲透壓mOsm/kg | 193 | 298 | 690 | 1229 | ||||||
穩定性 | pH | pH3.5~10,100℃,24h,99%殘存 | ||||||||
水溶液 | 120℃,90min,不褐變 | |||||||||
含氨基酸水溶液 | 沸水中,90min,不褐變 | |||||||||
含蛋白質水溶液 | 沸水中,90min,不褐變 |
制備方法 | 方法概述 |
化學合成法 | 2,3,4,6 -四乙酰基葡糖和3,4,6-三乙酰-1,2-脫水-D-葡糖之間產生環氧乙烷加成生成。 該法制備海藻糖的缺點是產率低、分離困難,目前還處于研究階 |
微生物提取法 | 以酵母、乳酸菌、霉菌及其它含海藻糖的微生物為提取源,首先通過改變微生物的生長條件,使其體內積累更多的海藻糖,然后采用適當的方法將海藻糖提取出來。 微生物提取法生產海藻糖生產周期長,提取率低,成本高,很難實現大規模工業化生產。 |
微生物發酵法 | 通過微生物發酵生產海藻糖,再從發酵液中提取純化。其關鍵是通過誘變、細胞融合及基因重組等方法選育高產海藻糖的菌株。 日本味之素公司[6],利用氨基酸生產菌體外培養大量生產海藻糖,已實現工業化生產。該法轉化率低,副產物多。 |
酶合成法 | 以葡萄糖為底物。 UDP-葡糖+ 6-磷酸葡糖海藻糖-6-磷酸合酶6-磷酸海藻糖海藻糖-6-磷酸酯酶海藻糖。 海藻糖-6-磷酸合酶對底物專一性較強,且需要高能量的UDP-葡糖作為底物 ,因此這一途徑不適于工業化生產。 |
以麥芽糖為底物。 麥芽糖+Pi麥芽糖磷酸化酶 葡萄糖+葡糖-1-磷酸海藻糖磷酸化酶 海藻糖+Pi。 由于此法也存在消耗高能,且磷酸化酶不穩定等問題,因而也難以實現工業化生產。 |
|
以淀粉為底物。利用低聚麥芽糖基海藻糖合酶和低聚麥芽糖基海藻糖水解酶的協同作用,將一定鏈長的直鏈淀粉轉化為海藻糖,轉化率可達80%以上。 | |
基因工程法 | 將海藻糖合成酶的基因導入植物或微生物,可利用工程微生物或轉基因植物生產海藻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