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血清、血漿知識小百科
瀏覽次數:1321 發布日期:2021-9-22
來源:本站 僅供參考,謝絕轉載,否則責任自負
1、血清、血漿分離流程
血清:
1.取全血于醫用血清管中,輕輕顛倒5~8次;
2.室溫放置30min;
3.室溫1800Xg離心10min,轉移至1.5mL離心管中;
4.1300Xg離心2min,取上清液,-80℃保存(避免反復凍融)。
血漿:
1.取全血于已加入抗凝劑的抗凝管中,輕輕顛倒10次;
2.室溫1200Xg離心10min,轉移至1.5mL離心管中;
3.1300Xg離心2min,取上清液,-80℃保存(避免反復凍融)。
小知識:
血清分離步驟中比血漿多了一步室溫放置30min的過程,目的是讓全血充分發生凝血反應。

2.血清、血漿分離的注意事項
血清、血漿分離過程中特別需要注意兩點:防止溶血和細胞混入。小編特地詢問了實驗室里的專家,請他說說分離血漿血清樣本的竅門:
1.快:血液離開人體后,血液環境的穩定性與保存時間的長短呈反比,細胞膜的穩定性也在下降,在這種情況下,應盡快開展血清、血漿的分離,并嚴格按照操作說明進行,避免出現溶血現象,血清、血漿分離后務必避免反復凍融。
2.慢:離心速度不能過快,過快的離心速度會造成紅細胞壓積,容易產生溶血。
3.冷:血液樣品如不能馬上進行血清或血漿的分離,則盡量冷藏保存和運輸,但是,絕對不能冷凍,否則血細胞會形成冰晶造成細胞破裂而溶血。
小知識:
1.溶血現象:即因紅細胞細胞膜的破裂而導致的紅細胞破碎、血紅蛋白溢出的現象。溶血可由多種物理或化學因素引起,尤其在人體外,滲透壓的變化、機械外力,溫度的變化,酸堿度的變化或血液處理的過程中人為添加的一些化學物質,均有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溶血。
2.抗凝劑選擇:不同的抗凝劑有其不同的分子構型,會對血液中各細胞的細胞膜產生不同的作用,有的會增加細胞膜的穩定性,有的會降低細胞膜的穩定性,所以選擇一款合適的抗凝劑至關重要(抗凝劑推薦:EDTA、檸檬酸鈉;不推薦使用肝素:肝素是一些酶的活性抑制劑,可能會對后續實驗中用到的酶有抑制作用)。
3.樣品處理不當的危害:血液存放過程中溫度過高或反復凍融對細胞膜有很大的損害。溫度過高及反復凍融會使細胞膜上的結構蛋白構象發生改變,進而造成細胞膜的彈性降低以致破解產生溶血現象,所以用于分離血清、血漿的血液應避免反復凍融。
3. 血清、血漿中RNA含量如何確定?
依據前述步驟分離得到了血清、血漿,在用于高通量測序或芯片檢測前,需要對其中含有的RNA含量進行鑒定,含量過低的樣本在開展后續實驗時會遇到檢測不出來的情況,小編也請實驗室里的專家來給大家分享分離血漿血清樣本的竅門,總結了血清、血漿樣本中RNA含量的評估技巧:
1.血清、血漿提取RNA后,采用nanodrop等基于紫外分光光度計測得的濃度,實際上是很不準確的,因為這些樣品RNA含量過低,已經接近分光光度計的最低量程,而且相對雜質比較多,得到的數據往往會虛高。也就是說,用這種方式檢測的結果是不可靠的。
2.實際上根據bioanalyzer2100 Pico RNA質檢芯片的定量結果,一般1ml血清、血漿中提取得到的RNA總量大約的范圍約為1-10ng。當然,也存在個體差異,且與樣品的新鮮程度有很大的關系。
小知識:
1.由于血清、血漿樣本中RNA含量較低,建議大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加大樣本量,通過RNA富集最終可以達到下游實驗所需用量 。
4. 血清、血漿等微量樣本用芯片還是測序檢測比較合適?
檢測這類樣本中的長鏈RNA,如lncRNA、circRNA等,建議大家首選芯片,具體原因如下:
1. 微量樣本不適合做核糖體RNA(rRNA)去除。在不去除rRNA時,如采用測序,則經過PCR擴增得到文庫中絕大部分都是rRNA序列,lncRNA和circRNA序列占比很少;而芯片采用特異性探針檢測,則不會受到rRNA的干擾;
2. 芯片實驗采用線性序列擴增,不會出現測序文庫擴增的序列偏好性;
3. 芯片對基因表達豐度無偏好,對低表達豐度的lncRNA也同樣具有高靈敏度和準確性。測序則更容易檢測到表達豐度高的編碼基因,而不易檢測低豐度的lncRNA;
4. 微量樣本中,如果出現微量的外源性序列干擾,則測序文庫擴增時會將其顯著放大,干擾后期的數據分析;而芯片采用特異性探針檢測,則不會受到此種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