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概念是一個舶來品。英文Antibiotic,由“anti-”(對抗)、“bio”(生物)、“tic”(與什么有關的東西)組成,從語義和語序上完全對應“抗”“生”“素”三個字。顧名思義,它的作用是“對抗生物”,對抗什么生物?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最常見的就是細菌。
抗生素的藥理作用不是消炎,而是抗感染。所以抗生素使用最重要的依據,是微生物導致、至少是參與了疾病的發展。除了細菌,常見的病原微生物還包括真菌、病毒、寄生蟲、衣原體、支原體、螺旋體、立克次體、朊病毒等大類。每一大類下面有N多不同的種類,每種中有N多不同的亞型。如果把抗生素比作武器,每種武器有對應的殺傷范圍和殺傷方式。
抗生素濫用容易導致的以下問題:
1、副作用
在抗生素大量使用,但副作用小的新型藥品尚未研發的階段,出現了一些慶大霉素導致耳聾、四環素引起牙齒變黑等病例,甚至有一個名稱叫“四環素牙”,在現年50、60歲的人中不算很罕見。常見的抗生素副作用還有過敏反應、消化道不適等等,某些抗生素懷孕時服用會影響胎兒,兒童服用會影響發育。
抗生素是一個對抗微生物的有效武器,但使用不當,會導致“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情況,甚至更慘“殺敵零蛋,自損八百”。
2、抗生素耐藥
所謂耐藥,就是原本可以被這個抗生素有效殺傷的微生物,進化出了對抗這個抗生素的本領,必須換用其他治療方式。對個人健康而言,這意外著本來可以治好你的藥現在沒用了;對公共衛生而言,這意味著衛生資源浪費、疾病流行的風險。
“抗生素耐藥已經成為全球最嚴重的的公共醫療危機之一,可以影響任何國家、任何年齡、任何人。抗生素濫用是導致耐藥的重要原因。”——世界衛生組織(WHO)
從小吃到大的“消炎藥”,其實是需要謹慎服用的抗生素。患者可以主動了解、不輕易自行服用抗生素;醫生擁有專業知識和處方權,擔負著更多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