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子 | 炎癥相關 |
IL-10 | 抗炎 |
IL-19 | 抗炎 |
IL-20 | 主抗炎,某些疾病如腫瘤中促炎 |
IL-22 | 抗炎/促炎雙重作用 |
IL-24 | 抗炎/促炎雙重作用 |
IL-26 | 促炎 |
IL-28A (IFN-λ2) | 促炎 |
IL-28B (IFN-λ3) | 促炎 |
IL-29 (IFN-λ1) | 促炎 |
免疫系統的"和平使者" IL-10
IL-10 由多種免疫細胞合成,主要包括 CD4+ Th1、Th2、Th17 細胞、Treg 細胞、DC 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另外,小膠質細胞和心臟巨噬細胞也能產生 IL-10。IL-10 同二聚體與 IL-10RA 結合,誘導受體二聚化,進而 IL-10R2 與 IL-10-IL-10R1 復合物結合,導致 Jak1 和 Tyk2 磷酸化,繼而觸發 STAT3 的磷酸化并激活、二聚化并入核,調控目標基因的表達[5]。IL-10 被認為是典型的免疫抑制細胞因子,作為免疫系統的“和平使者”,具有強效抗炎特性,有效遏制過度免疫反應,同時參與傷口愈合、自身免疫調控和體內穩態[6]。由于 IL-10 強大的抗炎和免疫調節特性,其臨床應用前景廣闊,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炎癥性腸病、腫瘤免疫治療和慢性病毒感染等領域都有臨床試驗,盡管面臨系統給藥副作用及耐受性等挑戰,但 IL-10 的醫學潛力仍值得深入探索與挖掘[7]。
02
"成雙成對"的 IL-12 家族
▐ 細胞因子成員: IL-12、IL-23、IL-27、IL-35、IL-39
▐ 特征:均由異二聚體構成,具體為 α 亞基 (p19、p28、p35) 和 β 亞基 (p40、Ebi3) 的不同組合:構成 IL-12 (p35/p40)、IL-23 (p19/p40)、IL-27 (p28/Ebi3)、IL-35 (p35/Ebi3)、IL-39 (p19/Ebi3)。α 亞基具有 IL-6 超家族的四螺旋束結構特征,β 亞基與 1 型細胞因子受體胞外區結構相關。
盡管這些細胞因子都通過 JAK-STAT 信號通路發揮功能,但它們在生物學活性上卻大相徑庭。IL-12 與 IL-23 主要作為促炎/促刺激細胞因子,強化炎癥信號,對免疫平衡及炎癥反應至關重要。而 IL-27 兼具促炎和抗炎雙重特性,促進 Th1 分化同時抑制 Th17 細胞發育,由于 IL-27 通過結合 gp130 受體發揮作用,也時常被歸類為 IL-6 家族。IL-35 主要由調節性 T 細胞分泌,具有抗炎作用[8]。2016 年 Wang 等人首次報道了 IL-39,并在后續研究中證明了脂多糖 (LPS) 激活的 B 細胞能分泌天然形式的 IL-39[9]。基于 IL-12 家族亞基不同組合,科研界還假設并合成了 IL-Y (p40/p28),用于探索自身免疫性疾病[10][11]。
因子 | 炎癥相關 |
IL-12 | 促炎 |
IL-23 | 促炎 |
IL-27 | 促炎/抗炎 |
IL-35 | 抗炎 |
IL-39 | 促炎 |
家族"雙星"IL-12 和 IL-23
IL-12 作為重要促炎細胞因子,主要由抗原提呈細胞 (如樹突狀細胞和巨噬細胞) 分泌,亦見于其他造血細胞類型[8]。它能促進 Th1 細胞分化,增加 IFN-γ 產生,從而增強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靶向 IL-12 在抗腫瘤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曾一度被廣泛認為是腫瘤治療的有效突破口,但因其脫靶毒性和給藥效率問題,其臨床轉化受到局限。2023 年以來,多家 MNC 舍棄 IL-12 管線,但也有部分企業不懈地尋求解決毒性和半衰期問題的辦法。近期,部分科研人員將目光轉向脂質納米顆粒 (LNP)/外泌體高效遞送,這些局部給藥途徑成為探索熱門方向[12][13][1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