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信息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暨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所,核醫學科,國家藥監局放射性藥物研究與評價重點實驗室,惡性腫瘤發病機制及轉化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貴州大學醫學院等團隊合作的研究成果Preclinical imaging evaluation of a bispecific antibody targeting hPD1/CTLA4 using humanized mice(人源化小鼠對hPD1/ CTLA4雙特異性抗體的臨床前影像學評價)在學術期刊《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發表。平生公司的小動物PET/CT(型號:Super Nova)產品在論文中提供了重要的腫瘤小鼠PET/CT圖像和定量分析。
該研究的通訊作者為北腫楊志主任,朱華研究員。第一作者為侯興國。
文獻背景
背景:缺乏一種有效的方法來篩選對PD1/CTLA4靶向癌癥治療的免疫治療挑戰有反應的患者。免疫治療效果不能通過外周血分析、組織基因標記或CT/MR值明確確定。在這里,作者使用放射性核素和成像技術在體內研究PD1/CTLA4陽性細胞中的新型雙靶向抗體卡多尼利單抗(AK104)。
實驗方法
動物模型
C57BL/6-Pdcd1tm1(PDCD1)Ctla4tm1(CTLA4)/Bcgen-MC38-hPD-L1小鼠用于免疫PET成像和免疫組織化學實驗。B-hPD1/hCTLA4小鼠的基因靶向策略:在B-hPD1/hCTLA4小鼠中,編碼lgV結構域的小鼠Pdcd1基因外顯子2被人Pdcd1外顯子2取代。在B-hPD1/hCTLA4小鼠中,編碼細胞外結構域的小鼠Ctla4基因外顯子2被人Ctla4外顯子2取代。在4-6周齡雌性B-hPD1/ hCTLA4小鼠中建立MC38-hPD-L1異種移植物(MC38細胞經基因修飾表達人PD-L1,命名為MC38-hPD-L1)。簡單地說,在MC38-hPD-L1細胞中,小鼠Pdl1基因被人類PD-L1編碼序列所取代。插入外源啟動子和人PD-L1編碼序列,替換部分小鼠外顯子3。插入破壞內源性小鼠Pdl1基因,導致無功能轉錄。將PBS重懸的MC38-hPD-L1細胞以5×105細胞/0.1 mL的體積接種于B-hPD1/hCTLA4人源化小鼠右側皮下)。
實驗結果
在不同的時間點(2、24、96和192 h),通過勾畫免疫圖像PET的ROI,獲得B-hPD1/hCTLA4-MC38-hPD-L1小鼠幾個器官的SUVmax數據(圖4A和B)。值得注意的是,124I-AK104的腫瘤攝取在注射后24小時達到峰值,然后下降(圖4B)。成像小鼠生物分布實驗結果與成像結果一致(圖4C)。作者在小鼠成像后進行了生物分布實驗,發現這三種探針主要分布在脾臟,這主要是因為T細胞是由脾臟產生的。除脾臟外,AK104在腫瘤部位大量富集。雖然CTLA4單克隆抗體在腫瘤部位攝取明顯,但在非腫瘤部位也有較高的攝取。在非腫瘤部位未發現AK105的顯著富集。此外,124I-AK104組的T/NT比率高于其他組(圖4D)。
圖4 124I-AK104、124I-AK105和124I-anti-CTLA4治療MC38-hPD-L1荷瘤小鼠的免疫PET成像分析(A)三組小鼠在2,24,96和192 h的免疫PET/CT圖像。(B)不同組小鼠在2,24,96和192 h的解剖器官SUVmax。(C)尾靜脈注射后192 h B-hPD-1/hCTLA4-MC38-hPD-L1小鼠體內124IAK104、124I-AK105和124I-anti-CTLA4的生物分布。(D)尾靜脈注射192 h后T/NT。
文獻結論
總之,作者的研究通過成像方法證明了PD1/CTLA4-陽性浸潤T細胞在人源化小鼠腫瘤部位的存在。作者的研究結果表明,這種方法可以用于識別可能受益于免疫治療的患者,并監測治療的有效性。此外,作者發現124I-AK104的攝取與PD1/CTLA4的表達水平相關,這一點通過人源化小鼠和PD1/CTLA4 IHC的SUVmax分析得到了證實。本研究的方法和結論可為免疫治療反應監測的臨床前研究提供依據。
使用設備
Super Nova® Micro PET/CT(III 代外觀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