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祝賀華西醫院鄧成教授團隊取得鳥類能量代謝研究突破性成果
瀏覽次數:199 發布日期:2025-3-31
來源:本站 僅供參考,謝絕轉載,否則責任自負
2025年3月3日,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高原醫學中心鄧成教授團隊在Nature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Constitutively active glucagon receptor drives high blood glucose in bird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從分子進化和生理適應的角度出發,創新性地提出了鳥類GCGR(胰高血糖素受體)永動機分子模型,揭示組成性活性GCGR解釋鳥類的糖脂以及能量代謝生理適應。這不僅有助于揭示其在代謝穩態中的核心功能,還可為糖尿病、肥胖及代謝性肝病的創新治療策略提供理論依據和潛在靶點。
【跨物種研究策略】
該研究團隊綜合運用分子進化分析、基因編輯技術、多功能能量代謝測量技術和多物種驗證體系(涵蓋
斑馬魚、鬃獅蜥、豹紋守宮、虎皮鸚鵡、雞、白腰文鳥和小鼠等7個物種),構建了完整的證據鏈。
【進化生物學意義】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研究團隊提出創新性進化適應理論:在飛行進化過程中,鳥類通過GCGR的組成型活化構建"能量儲蓄池",使基礎血糖水平維持在較高水平。這種代謝策略既能滿足飛行爆發期的瞬時能量需求,又可通過遷徙等行為適應環境變化,體現了生物進化中"功能優先"的分子調控智慧。
【臨床轉化前景】
該發現為代謝性疾病治療開辟新方向:
1. 揭示GCGR在糖脂代謝中的核心樞紐作用;
2. 發現可調控受體組成型活性的關鍵結構域;
3. 鑒定出人類GCGR自然突變位點,為糖尿病個體化治療提供新靶點;
4. 為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代謝性疾病的干預策略提供理論框架。
【臨床轉化能量代謝測量技術弊端】
據世界知名能量代謝專家John Speakman院士幾十年研究最新發現,市場上可用于嚙齒類等小型動物能量代謝監測的技術裝置(能量代謝籠)往往模擬人體代謝艙系統,掩蓋了嚙齒類罩篷式(呼吸室)基礎代謝率(BMR)和靜息代謝率(RMR)研究應用于人體能量代謝與健康研究的轉化價值。
傳統的能量代謝籠舍需要1-2天才能獲得一個基礎代謝率(BMR)值(上圖左),而通過RMR呼吸室系統可以2-3小時獲得靜息代謝率(RMR)數據結果(上圖右)。
【多功能能量代謝測量技術全面解決方案】
北京易科泰生態技術有限公司20多年來專業從事各種實驗動物(包括水生、陸生、兩棲類、土壤動物等)能量代謝測量技術引進和開發,為國內動物學、動物科學、生理學、生物醫學、環境醫學等研究客戶提供精準的能量代謝監測技術方案和能量代謝實驗室方案:
- 大鼠、小鼠、鳥類等實驗動物能量代謝測量技術
- 靈長類能量代謝測量技術
- 兩棲類動物能量代謝測量技術
- 果蠅等昆蟲能量代謝測量技術
- 斑馬魚及水生生物能量代謝測量技術
- 家畜家禽能量代謝測量技術
- 人體能量代謝測量技術
- 動物活動與生理指標(體溫、心率等)監測技術
- Thermo-RGB紅外熱成像與可見光成像動物行為觀測技術
- 測量參數包括:氧氣消耗量(VO2)、二氧化碳產量(VCO2)、呼吸交換速率(RER)、能耗(EE,包括BMR&RMR、AEE、TEE等)、熱傳導速率(Ct)、日代謝率(DEE)、最大代謝率(MRmax)、呼吸水分喪失(EWL)、能耗效率、EWL/RMR(表示肺的氧氣攝取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