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外科中,肝臟局部缺血再灌注損傷(IR)有可能引起肝損傷的發生,而一氧化氮(NO)水平可能在過程中發揮作用。
來自日本名古屋大學的研究者,使用Inter-Medical公司的選擇性的NO電極,監測肝臟局部缺血再灌注損傷發生時,肝臟內NO濃度的實時改變,同時研究了NO濃度的改變與肝 損傷程度的相互關系。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
研究者的結果表明,局部缺血過程中,肝內的NO水平增高,大約在10min時到達一個平穩時期。反復進行15min局部缺血—5min再灌注,NO最高濃度逐漸降低,當第五次缺血處理時,已經幾乎檢測不到NO的產生。NO的生成與肝臟生存能力成比例關系。eNOS磷酸化水平上調和NO的生成密切相關
作者最后指出,大鼠反復進行肝臟局部缺血再灌注,會伴隨NO水平的降低。實驗條件下,實時檢測肝臟內NO的濃度變化,有助于肝臟局部缺血再灌注相關的肝臟損傷預測。
電化學檢測的是電解待測物產生的電流,容易受到極化電壓相似的化學物質干擾。Inter Medical以獨家技術在傳感器前端加上一層選擇膜,先分離單一物質再偵測其濃度。所得數據具有很高的可靠性,穩定性,再現性和準確性。

原文鏈接:Real-time monitoring of liver damage during experimental ischaemia–reperfusion using a nitric oxide sensor
香港伯齊科技有限公司
廣州伯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400 600 9639
www.bio-gene.com.cn
marketing@bio-gene.com.cn
香港 北京 上海 廣州 廈門 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