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壞血酸鹽 (Asc)是一種主要的植物代謝物,在從活性氧清除到表觀遺傳調控的各種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Asc在多大程度上以及如何調節新陳代謝仍然是未知的。2024年8月6日,Plant Physiology在線發表匈牙利HUN-REN植物生物學研究所 Szilvia Z Tóth實驗室題為Chloroplastic ascorbate modifies plant metabolism and may act as a metabolite signal regardless of oxidative stress研究論文。文章通過擬南芥葉綠體Asc轉運體突變體缺少PHOSPHATE TRANSPORTER 4; 4的株系和Asc缺乏的vtc2-4突變體,研究了葉綠體和整個細胞Asc缺乏的后果。
在正常生長條件下,兩種Asc缺陷都會導致光合作用發生微小的變化,但沒有明顯的氧化損傷跡象。相比之下,代謝組學分析揭示了兩種Asc缺陷突變體的代謝組圖譜都發生了全面且大體重疊的改變,這表明葉綠體Asc調節了植物的新陳代謝。研究人員觀察到氨基酸代謝(尤其是精氨酸代謝)發生了重大變化,核苷酸補救合成途徑被激活,次生代謝也發生了變化。此外,對整個蛋白質組的熱穩定性分析表明,Asc可能與參與精氨酸代謝、卡爾文-本森循環和幾種光合電子傳遞元件的酶相互作用。總之,文章的研究結果表明,葉綠體Asc可調節維管植物中多種代謝途徑的活性,并可作為一種內部代謝信號。
圖注:葉綠體Asc控制植物的新陳代謝。A) Asc的生物合成在細胞質中進行,最后一步在線粒體中進行,vtc2編碼GDP-L半乳糖磷酸化酶(GGP),催化Asc生物合成的第一步。PHT4;4將Asc轉運到葉綠體中。B)可能與葉綠體Asc相互作用的光合電子傳遞元件和基質酶(根據本研究中的PISA分析,用藍色表示)。C)葉綠體和細胞Asc缺乏會導致代謝組發生廣泛變化,包括誘導GABA分流和核苷酸補救合成途徑。深紅色和淺綠色箭頭分別表示vtc2-4突變體和pht4;4-3突變體與WT(Col-0)相比,相應代謝物發生了顯著變化。灰色條表示已鑒定出特定代謝物,但未檢測到相對于WT的顯著變化。
2. Marine heatwave-driven mass mortality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reorganisation in an ecologically important temperate sponge (Global Change Biology, IF=10.8)隨著全球氣候的不斷變化,海洋熱浪(MHWs)的頻率、持續時間和強度都在增加,破壞了全球海洋生態系統。雖然報告的大多數影響都發生在熱帶地區,但新西蘭卻在2022年經歷了強度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海洋熱浪,對海洋海綿造成了嚴重影響。海綿對巖石底棲海洋生物群落至關重要,其數量影響著生態系統的功能。2024年8月6日,Global Change Biology在線發表新西蘭維多利亞大學生物科學學院James J. Bell等人標題為Marine heatwave-driven mass mortality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reorganisation in an ecologically important temperate sponge的研究論文。文章探討了2022年那次MHW對新西蘭峽灣地區光合作用海綿(Cymbastella lamellata)的影響。
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是一種氧化還原輔助因子,是細胞代謝的中心信號。破壞植物體內NAD的平衡會改變植物的生長和抗逆性,但其潛在機制仍不清楚。2024年8月6日,南方科技大學黃安誠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線發表題為“NAD+ deficiency primes defense metabolism via 1O2-escalated jasmonate biosynthesis in plant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概述了植物中NAD+缺陷介導的JA誘導和防御啟動序列,表明這種防御機制在植物的脅迫響應中起作用。
圖注:蟲害導致的NAD失調激活了茉莉酸鹽的生物合成,從而啟動植物防御功能
研究人員在煙草系統和野生型擬南芥蟲咬應答條件下復現了NAD+含量降低激活單線態氧和茉莉酸合成的信號轉導通路,表明此信號轉導通路能夠在植物調節自身代謝以平衡生長與抗性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本項研究首次揭示了“NAD+穩態->單線態氧激活->茉莉酸合成轉導->次級代謝產物(芥子油苷)合成”的完整應答通路介導植物抗(蟲)性防御反應的分子機制,從而提出了NAD+穩態是平衡植物生長與抗(蟲)性的關鍵“代謝監測點”(metabolic checkpoint)的分子模型(圖1),為深入了解植物—環境互作的信號轉導機制與代謝基礎提供了新見解,也為植物抗性改造和育種增添了理論基礎。番茄是全球重要的蔬菜作物,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地區。在番茄的進化和人類選擇過程中,由于生長環境的改變(從高海拔到低海拔),使得低溫不再是番茄進化選擇的主要逆境壓力,這造成了現代栽培番茄耐寒能力下降。然而,隨著我國設施農業的快速發展,冬春低溫造成的設施蔬菜冷害業已成為限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問題。因此,解析設施主栽喜溫蔬菜番茄耐寒能力下降的機制,創制耐寒種質和調控技術,對于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24年8月6日,浙江大學喻景權院士周杰教授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題為“Loss of cold tolerance is conferred by absence of the WRKY34 promoter fragment during tomato evolut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以冷敏感的栽培番茄 (Solanum lycopersicum)和耐寒的野生多毛番茄(Solanum habrochaites)為對象,通過多組學聯合分析以及生理生化、遺傳學和生物信息學等手段,揭示了在野生番茄和栽培番茄中WRKY34低溫表達模式差異的原因,及其調控番茄耐寒能力的具體機制。
準確評估葉氮含量(LNC)對實際生產和肥料管理至關重要。2024年8月7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信息工程學院胡瑾教授課題組在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發表題為A Vis/NIRS device for evaluating leaf nitrogen content using K-means algorithm and feature extraction methods的研究論文。在這項研究中,盧苗等人設計了一種便攜式設備,用于快速、無損地精確評估葉氮含量。
該研究以培養在不同含氮量營養液中的水培茄子為實驗樣本,進行了各種測量,包括葉綠素熒光(ChlF)誘導曲線、高光譜圖像和LNC值。計算了LNC和ChlF參數之間的相關性,其中qN參數與LNC的相關性最高。使用K-Means算法對qN的假彩色圖像進行分割,得到三個區域。將光譜數據與葉片中相應區域的LNC測量值進行匹配,并以處理后的光譜數據為輸入,LNC測量值為輸出,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回歸(PLSR)算法建立了LNC預測模型。結果表明,使用標準正態變異-逐次保留信息變量-連續投影算法(SNV-IRIV-SPA-PLSR)的模型性能最佳,預測相關系數(R2)為0.9332,均方根誤差(RMSE)為 2.6890 mg/g,剩余預測偏差(RPD)為3.97,性能與四分位距(RPIQ)之比為7.28。根據SNV-IRIV-SPA-PLSR-VIP模型選定的波長,選擇了六個窄帶發光二極管(LED)作為設計裝置的光源。采用廉價模塊組裝設備,并進行了精度測試。采用PLSR算法開發了設備的LNC評估模型,輸入為 6個LED燈下的葉片反射率(結果R2、RMSE、RPD和RPIQ值分別為0.8075、6.6242 mg/g、2.30和4.26)。然后將模型嵌入核心處理器。為了驗證該裝置的性能,使用了一組獨立數據,結果R2為0.7559,RMSE為7.4771 mg/g,RPD為2.07,RPIQ為3.57。所提出的裝置可快速準確地測定植物中的LNC,在便攜性和成本方面優于其他裝置。這項研究為植物肥料管理提供了一種潛在的解決方案。
放氧光合作用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生命過程,可以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合成有機物的同時釋放氧氣,為地球上絕大多數生命提供物質和能量。位于類囊體膜上的光系統I(photosystem I, PSI)和光系統II (photosystem II, PSII)對于光合作用光反應至關重要,兩個光系統均由核心和外周捕光天線構成,其中光系統核心是高度保守的,但結合在核心外周的捕光天線在不同物種間存在著巨大差異,這些差異反映了不同光合生物對特定生存環境的適應,也體現了自然界中多樣的光合調節機制。隱藻是由紅藻經次級內共生過程演化出的一類單細胞真核微藻,具有極其獨特的捕光天線,包括位于類囊體膜內的葉綠素 a/c 結合蛋白(chlorophyll a/c proteins,CAC)和結合在類囊體膜外腔側的藻膽蛋白(phycobiliprotein,PBP)。由于缺少隱藻光系統的結構信息,其核心與捕光天線的組裝方式及其捕光調節機制尚不清楚,解析隱藻光系統-捕光天線復合物的高分辨率結構不僅為揭示這類光合生物的光合調節機制提供結構基礎,而且能夠為提高植物的光能利用效率、增加作物產量等提供新思路。
植物葉綠體在光合作用和免疫中起關鍵作用,但小麥中控制葉綠體相關核基因表達的精確及時的轉錄調節機制在很大程度上仍未知。泛素化是一種重要的翻譯后調節過程,E3泛素連接酶在植物的激素反應、發育和免疫等多種細胞過程中起作用,但泛素連接酶E3在小麥免疫中的作用及其底物識別模式尚不清楚。2024年8月12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四川農業大學魏育明/許強教授團隊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王曉杰教授團隊題為The RING-finger ubiquitin E3 ligase TaPIR1 targets TaHRP1 for degradation to suppress chloroplast function的研究論文。本研究揭示了小麥中RING型泛素E3連接酶TaPIR1通過泛素化并降解轉錄因子TaHRP1來抑制葉綠體功能,從而增加植物對條銹病(Pst)的敏感性。
TaPIR1是小麥抗Pst的負調控因子,TaPIR1在Pst感染的小麥葉片中表達上調,其敲除可增強小麥對Pst的抗性,過表達則降低抗性。TaPIR1與TaHRP1在細胞核中相互作用并使其泛素化,TaPIR1是一種功能性E3 Ub連接酶,能泛素化TaHRP1。TaPIR1可促進TaHRP1在體外和體內的降解,TaHRP1的賴氨酸殘基K131和K136 是TaPIR1泛素化的位點,其突變會影響TaHRP1的穩定性和降解。TaHRP1是小麥抗Pst的正調控因子,TaHRP1的缺失會降低小麥對Pst的抗性,過表達則增強抗性,TaHRP1可直接結合PhANGs啟動子中的TaHRP1-結合位點元件并激活其轉錄,從而調節PhANGs的表達。TaHRP1有助于維持葉綠體衍生的ROS穩態,TaHRP1 過表達可促進光合作用和葉綠體衍生的ROS積累,TaPIR1則抑制TaHRP1誘導的ROS在葉綠體中的產生。
光合作用是作物改良的重要目標之一。光合葉片中的無機磷(Pi)作為ATP合成原料并參與光合蛋白調控以及磷酸丙糖(TP)等光合產物周轉,葉片中其含量在一定條件下可能成為光合作用高效運轉的限制因素。實際上,田間光合作用的磷限制常發生在抽穗灌漿階段、需要光合作用高效運轉的時期。葉片(源)與種子(庫)之間的Pi分配對作物籽粒灌漿有重要影響,然而,Pi在源庫之間如何分配調控及其對葉片光合效率的影響尚需解析,有效的遺傳解決方案仍有待建立。
2024年8月13日, PNA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鵬課題組與何祖華課題組合作完成的題為Genetic improvement of phosphate-limited photosynthesis for high yield in rice的研究論文,發現水稻OsPHO1;2磷轉運蛋白能夠向葉片分配無機磷,其表達量與葉片Pi含量、凈光合速率以及產量的增高呈正相關。
圖注:OsPHO1;2 將 Pi 分配給葉片并促進光合作用。
何祖華課題組之前的研究發現OsPHO1;2控制籽粒中磷的再分配從而影響其灌漿(Ma et al., 2021)。本研究發現,OsPHO1;2功能缺失突變導致葉片Pi缺乏,光合電子傳遞活性及CO2同化速率降低,光合作用Pi限制提前發生;過量表達OsPHO1;2有效地延長了高光合速率的持續時間,從而提高了產量潛力。本研究為OsPHO1;2調節葉片中Pi的穩態、TP-Pi反向交換轉運效率、光合作用的Pi限制等提供了遺傳、生理和生化證據。此外,對核心水稻種質資源的分析表明,與低表達OsPHO1;2的水稻相比,高表達OsPHO1;2的水稻與更高的葉片Pi含量、光合作用和產量潛力相關。更重要的是,對水稻灌漿期葉面噴施磷肥補充Pi,提高了劍葉光合速率,延長了劍葉光合有效期,對籽粒產量的提高有較大貢獻;與葉面施用磷酸鹽相比,OsPHO1;2相關的遺傳改造策略被證明在調節葉片Pi以實現高效光合生產方面是同樣有效的。
圖注:OsPHO1;2缺失會導致光合電子傳遞活性和跨類囊體膜質子動力勢下降。
這些發現表明,光合作用的磷限制可以通過遺傳途徑解除或減緩,OsPHO1;2基因可以用于加強作物的育種策略,以獲得更高的磷利用效率及光合驅動力。因此,本研究不僅揭示了葉片磷分配、光合作用與糧食產量之間關聯的新機制,而且為在有限磷投入的情況下提高作物產量提供了新路徑。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增加,植物經常會面臨各種各樣的脅迫,嚴重影響其生長發育。低溫是一種主要脅迫,限制了許多作物的品質和產量。而番茄作為一種喜溫性蔬菜,低溫會導致其生長發育停滯,花期延遲,坐果率顯著降低。在整個進化過程中,植物已經發展出多種抵御寒冷的機制,其中植物激素調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自噬參與蛋白質降解和氨基酸循環,在植物發育和逆境反應中起著關鍵作用。然而,自噬與植物激素之間的關系尚不清楚。2024年8月19日,New Phytologist在線發表浙江大學周杰教授和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趙珺博士聯合署名標題為Strigolactones positively regulate HY5-dependent autophagy and the degradation of ubiquitinated proteins in response to cold stress in tomato的研究論文。
文章探討了低溫脅迫下獨腳金內酯調節番茄自噬和泛素化蛋白降解的分子機制。研究發現低溫誘導了泛素化蛋白的積累,獨腳金內酯生物合成缺失突變體對低溫更加敏感,伴隨著更多的泛素化蛋白積累。相反,人工合成的獨腳金內酯類似物GR245DS增強了番茄的低溫抗性、自噬體形成和自噬相關基因ATGs的轉錄水平,降低了泛素化蛋白的積累。與此同時,低溫和獨腳金內酯誘導HY5的積累,HY5進一步激活ATG18a的轉錄,進而誘導自噬。ATG18a突變降低了獨腳金內酯誘導的低溫抗性,導致自噬體形成減少和泛素化蛋白積累增加。這些結果表明,在低溫條件下,獨腳金內酯以HY5依賴的方式正向調節番茄自噬和促進泛素化蛋白的降解。
圖注:番茄通過HYPOCOTYL 5 (HY5)依賴方式激活自噬誘導抗寒性的可能模型。
10. STIC2 selectively binds ribosome-nascent chain complexes in the cotranslational sorting of Arabidopsis thylakoid proteins (The EMBO Journal, IF=9.4)葉綠體編碼的多種跨類囊體膜蛋白質對光合作用復合物至關重要,但人們對其生物發生的協調過程仍然知之甚少。2024年8月27日,The EMBO Journal在線發表德國魯爾大學Danja Schünemann課題組標題為STIC2 selectively binds ribosome-nascent chain complexes in the cotranslational sorting of Arabidopsis thylakoid proteins的研究論文。文章將STIC2 確定為一種新的核糖體相關因子,并提出STIC2與cpSRP54合作,將D1和潛在的其他葉綠體編碼的光合亞基共翻譯遞送至類囊體膜。
為了確定特異性支持光合系統(PS)II反應中心蛋白D1共翻譯生物發生的因子,研究人員生成并親和純化了帶有D1新生鏈的停滯核糖體-新生鏈復合物(RNCs)。翻譯可溶性核糖體亞基uS2c的停滯RNCs被用來進行比較。對純化的RNCs進行定量串聯質譜分析,發現了約140個與D1 RNCs有特異性關聯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主要參與蛋白質和輔助因子的生物生成,包括葉綠素的生物合成和其他代謝途徑。對新發現的D1 RNC相互因子STIC2的功能分析顯示,它與葉綠體蛋白SRP54合作參與了D1以及PSII和PSI的其他潛在共翻譯靶向反應中心亞基的從頭生物生成和修復。STIC2與類葉綠體插入酶Alb3及其同源物Alb4之間的主要結合界面被繪制到了STIC2的β片區以及Alb3/4 C端區的保守Motif III上。
圖注:STIC2和cpSRP54的共同缺失導致擬南芥高光敏感性和D1積累降低。
11. Delivery of luminescent particles to plants for information encoding and storage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IF=20.6)長余輝材料展現出持久的發光性和高信噪比特性,使它們成為具有新功能屬性的創新發光植物標簽的有前景的候選材料。在眾多發光材料中,SrAl2O4:Eu2+,Dy3+(SAO)作為一種領先的長余輝材料脫穎而出,以其強烈且長壽命的余輝發光以及出色的紫外線抗性而聞名。盡管已有大量研究集中在稀土離子摻雜的鍶鋁酸鹽材料和性能提升上,但SAO的耐水性差仍是限制其實際應用的關鍵挑戰。水的強極性使得SAO容易受到水解的影響,因此需要有效的封裝方法來保護其相結構。雖然已經探索了各種封裝措施,如SiO2、TiO2、MgF2和聚合物封裝層,但許多措施犧牲了發光性能,阻礙了材料的應用潛力。因此,探索既能增強耐水性又能提高發光性能的封裝技術對于確立SAO作為構建植物標簽的優異發光材料至關重要。
利用植物發光標簽構建植物信息云平臺的示意圖在先前報道的工作中,將材料送入植物的常用方法包括葉面噴霧、根部吸收和樹干/葉柄注射。然而,這些方法在將微米級顆粒送入植物方面存在局限性。雖然樹干/葉柄注射方法可以通過機械損傷角質層和表皮等屏障直接進入維管系統,但其侵入性使其只適合某些大型木本植物。近年來,微針貼片因其最小的侵入性、安全性和效率,在藥物輸送應用中被使用,呈現出一種有前景的替代方案。在先前的報告中,近紅外發光顆粒通過微針貼片注入皮膚,以記錄疫苗接種的長期信息。從醫療領域的微針貼片中汲取靈感,研究人員采用它們將長余輝材料送入植物葉片,實現信息記錄和編碼。為了構建植物中的信息記錄平臺,首先將SAO與H3PO4封裝以增強耐水性,并在植物復雜的內部環境中保持穩定的發光。然后,將微針貼片的尖端裝載SAO@H3PO4,創建排列良好的發光陣列,為植物提供特定的編碼信息。這些信息的匯編旨在建立一個智能農業平臺,其中植物發光標簽作為通往云平臺的門戶,用于存儲各種生理信息,并實現基于物聯網的精準農業系統。
H3PO4的封裝賦予了SrAl2O4:Eu2+,Dy3+(SAO)穩定性和更強的發光能力。利用SAO@H3PO4作為低損傷發光標簽,研究人員通過微針貼片將其輸送到植物體內。嵌入植物體內的SAO@H3PO4顯示出持續且無變化的高信噪比余輝發射,27天內發光強度保持在原來的78% 左右。為了滿足不同的信息記錄需求,研究人員設計了各種幾何形狀的微針貼片來裝載SAO@H3PO4,通過設計的程序可以準確識別不同形狀的發光信號,并可以方便地在計算機上查看相應的信息。此外,受二進制信息概念的啟發,還創建了發光點和非發光點特定排列的微針貼片,從而在葉片上形成了不同的發光微針貼片陣列。先進的照相系統配合量身定制的程序,能準確識別標簽并將其映射到相應的記錄信息中。這些發現展示了植物體內低損傷發光標簽的潛力,為方便、廣泛地存儲植物生長信息鋪平了道路。
12. Dry inside: progressive unsaturation within leaves with increasing vapour pressure deficit affects estimation of key leaf gas exchange parameters (New Phytologist, IF=8.3)電話:021-3255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