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青素作為一種具有高抗氧化活性的萜類物質,在食品、醫療、化妝品和飼料等領域展現出了巨大的應用潛力。隨著消費者健康意識的提升,對天然蝦青素的需求日益增加,微生物發酵法作為實現蝦青素工業化生產的有效途徑,其生產效率與成本控制成為了研究重點。
蝦青素的合成方法
目前,生產蝦青素的方法主要包括天然提取法、化學合成法以及微生物發酵法。天然提取法是從龍蝦、螃蟹等甲殼類廢棄物中提取蝦青素,但產量極低、過程復雜、成本高昂,且提取過程易受污染,在經濟上不可行。化學合成法生產周期較長且過程復雜,合成的產物是多種構型混合的蝦青素并且還積累多種副產物,在生物體內吸收利用率低于天然提取的蝦青素,因此不被批準用于人類使用。微生物發酵法是利用基因工程和發酵過程調控手段提高蝦青素產量,具有構型明確、環境友好、副產物少等優點。
蝦青素合成底盤細胞
底盤細胞在合成生物學中起到代謝反應的宿主細胞作用,因此選擇合適的底盤細胞,可以優化代謝路徑,實現對生物產品的高效合成。
1.藻類
自然界中許多藻類都可以生產蝦青素,如雨生紅球藻、衣藻(Chlamydomonas)、 傘藻(Acetabularia)、裸藻(Euglena)等。雨生紅球藻是一種淡水單細胞綠藻,其蝦青素含量可達到細胞干重的5%,是蝦青素生產的主要藻類,但雨生紅球藻生產蝦青素的高昂成本限制了其大規模應用。
2.酵母
自然界中天然生產蝦青素的酵母主要有紅法夫酵母、黏紅酵母(Rhodotorula rubra )、海洋紅酵母(R. benthica )以及深紅酵母 (R. glutinis)等。隨著合成生物學的發展,基于基因工程構建的工程酵母也可以生產蝦青素,如解脂耶氏酵母、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馬克斯克魯維酵母(Kluyveromyces marxianus)。相對于藻類等微生物而言,酵母生產蝦青素的底物來源廣泛、生長速度快、發酵周期短以及具有相對成熟的基因修飾工具。因此,酵母是目前蝦青素工業化生產的最有潛力的底盤細胞之一。
3.細菌
由于細菌合成蝦青素的產量較低,因此國內外研究蝦青素主要集中在藻類和真菌,對細菌合成蝦青素的研究相對較少。盡管大多數細菌的蝦青素含量遠低于一些藻類及真菌,但通過在細菌中引入合成蝦青素的相關基因,可以極大地提升蝦青素的產量。同時相比于真菌和藻類,利用細菌發酵更容易提取蝦青素,可大大簡化后續的提取工藝。
蝦青素是胞內產物,因此從微生物中提取蝦青素分為兩個步驟:細胞的破壞和蝦青素的收集。相較于細菌,藻類和酵母的細胞壁堅韌且厚實,不易破碎,給產物的提取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因此蝦青素的提取重點在于細胞的破壁處理。
ATS安拓思憑借其二十多年的行業經驗,可以快速有效地破碎微生物細胞壁,大腸桿菌破壁率達99%,酵母破壁率超95%,使細胞內的蝦青素得以充分釋放,提高提取效率。
ATS專注于細胞生物領域,致力于為客戶提供高效、可靠的破壁技術和設備解決方案。通過先進的工藝和創新的設備,幫助客戶實現胞內產物的有效釋放,提升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參考文獻:
周強,周大偉,孫敬翔,王靖楠,姜萬奎,章文明,蔣羽佳,信豐學,姜岷. 微生物發酵法合成蝦青素的研究進展[J]. 合成生物學,2024,5(1):126-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