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及評估X線腹平片,下空氣灌腸診斷小兒腸套疊及氣壓灌腸復位的性及有效性,提高腸套疊X線診斷率。方法 對150例經(jīng)空氣灌腸或手術證實腸套疊患兒的X線腹部平片。下空氣灌腸點片及復位影像作對照分析。結果 對腸套疊診斷可能有用的幾個腹平片X線征象只在部分病例中發(fā)生,而空氣灌腸后所有病例均可見腸管內(nèi)軟組織腫塊或杯口狀充盈缺損,合理應用氣壓灌腸使134例成功復位,成功率約89.3%。結論 X線腹平片對確診腸套疊有一定的局限性,空氣灌腸為進一步腸套疊的確診提供了準確的方法。而且下空氣灌腸能使大部分腸套疊復位成功,具有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
關鍵詞: 腸套疊 空氣灌腸 復位
腸套疊為嬰兒常見的急腹癥之一,X線檢查及介入(下空氣灌腸整復)是診療方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搜集1999~2003年上半年確診腸套疊150例,男89例,女61例;年齡3個月~2歲,主要臨床癥狀包括:陣發(fā)性哭鬧、嘔吐、血便或果醬樣大便、腹部包塊,發(fā)病時間2~36h。全部病例均有X線腹平片及診斷性灌腸片及復位片。
1.2 方法
全組病例均用日產(chǎn)KXO-15C型500mA遙控X線機及國產(chǎn)今健JS-818E型電腦遙控灌腸整復儀。常規(guī)先攝取腹平片,觀察平片能否排除腸套疊,未排除病例均進一步行空氣灌腸,經(jīng)肛門插管,接通灌腸儀,設定適當壓力,診斷一般用較低壓(約60~70mmHg)。灌腸的同時進行,密切觀察充氣結腸內(nèi)氣柱行進的部位、形狀,當氣柱行進到結腸某部位停頓,即充氣結腸管“中斷”時,可稍調(diào)高氣壓(約70~80mmHg),仍未能前移并呈杯口狀充盈缺損或充氣腸管內(nèi)出現(xiàn)軟組織塊影時,即可確診腸套疊,并拍片。確定診斷后一般維持壓力或再逐漸緩慢調(diào)高氣壓,不過100mmHg,時間一般不30min。
2 結果
2.1 X線腹部平片表現(xiàn)
(1)軟組織腫塊征:150例中有45例出現(xiàn),發(fā)生率約30%。
(2)腹部腸氣分布異常(右腹部結腸氣體消失,或盲腸部為充氣之小腸取代):有42例出現(xiàn),發(fā)生率約28%。
(3)小腸梗阻征有33例出現(xiàn),發(fā)生率約22%。
(4)靶征 (描述位于嬰幼兒脊柱右側的兩個大致同心的脂肪密度環(huán)形影稱靶征,可能是由于環(huán)繞和位于套疊之內(nèi)的腹膜脂肪層與粘膜層形成):有6例出現(xiàn),發(fā)生率約4%。
2.2 空氣灌腸X線表現(xiàn)
所有病例診斷性空氣灌腸點片上均可顯示充氣結腸管于某部位“中斷”。氣柱呈杯口狀,或充氣腸管內(nèi)出現(xiàn)形態(tài)大小各異的軟組織腫塊影。
2.3 空氣灌腸復位效果
本組150病例中有82例在診斷性結腸氣壓約60~80mmHg時下見套頭(軟組織腫塊影)緩慢前移且逐漸縮小并消失,較輕易復位。68例所謂“難復位病例”需加壓灌氣(約90~100mmHg)同時結合腹部輕輕按摩并維持壓力15~20min,68例中有52例終獲復位,16例轉外科手術。空氣灌腸復位成功率89.3%。
3 討論
目前較公認的四個對診斷腸套疊有用的X線征象在X線腹平片上的發(fā)生率均較低,且為非特異性征象。這與腸套疊的發(fā)病過程、病理變化、X線征象、產(chǎn)生機制等因素有關。例如:腸套疊時由于腸管的套入部所形成的軟組織腫塊,為什么只能在部分腸套疊的平片上顯示出來?因為它屬于軟組織密度,當腹部其周圍缺乏腸氣襯托時就不易顯示清楚,產(chǎn)生陰性。有時與糞團等腸內(nèi)容物產(chǎn)生的影像難于鑒別,出現(xiàn)陽性。而空氣灌腸增加腸腔內(nèi)人工對比,使套疊部位形態(tài)顯示清楚。故筆者認為:腹平片為腸套疊病例灌腸前不可缺少的常規(guī)檢查。觀察有無氣腹、腸梗阻、腹腔滲液及術前腸道氣體分布情況,從而對進行空氣灌腸診斷及復位之判斷有指導意義。但腹平片單一作為診斷腸套的手段,有一定限度。所以,對臨床表現(xiàn)高度懷疑腸套疊的病例,即使腹平片上未發(fā)現(xiàn)腸套疊征象,也不該輕易放棄進一步行空氣灌腸。空氣灌腸操作簡單、方便,也較為,腸套疊經(jīng)灌腸后呈特征性改變。能及早明確診斷并進行復位,提高灌腸復位的成功率。灌腸復位時,合理的壓力配合適當?shù)母共堪茨Γ芴岣吣c套復位的成功率。本組68例所謂“難復位病例”,在壓力升至90~100mmHg并結合腹部按摩才能復位。據(jù)報道有人通過尸體剖檢試驗指出“在沒有出現(xiàn)腸壞死或腸麻痹的患兒灌腸壓力不過110mmHg可保證”,在實際操作中應綜合各方面因素。例如:發(fā)病時間長短、血便量、顏色、腸管脹氣程度等。決定升高壓力限度及速度,并密切下觀察有否腸穿孔征象出現(xiàn)。一旦出現(xiàn),應立即停止灌腸并急轉外科處理。本組150例經(jīng)空氣灌腸診斷及復位術:成功復位134例,失敗16例,成功率約89.3%,無一例穿孔。性、有效性、成功率均較高。灌腸復位過程中,綜合分析、評估空氣灌腸復位的可能性。若發(fā)病時間過24h,血便量多、色暗、腹脹明顯,X線示套頭較大且呈分葉狀,位置位于左半結腸者,可考慮及早 外科,不要為追求整復率而錯失手術時機,增加X線輻射損傷或增加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 上海醫(yī)學院《X線診斷學》編寫組.X線診斷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1083.
2 Rate liffe.Pediatr Radiol,1992,22(2):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