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體則是一種直徑為30~100nm、主要由細胞內多泡體與細胞膜融合并釋放到細胞外基質中的膜囊泡,在電鏡下表現為脂質雙層包裹的扁平球體,呈特征性的杯狀外形。許多哺乳動物細胞有釋放外泌體的能力,包括網織紅細胞、樹突狀細胞、B細胞、T細胞、肥大細胞、上皮細胞、腫瘤細胞等。在動物細胞中發現外泌體后,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在植物中會出現MVB和類似外泌體的囊泡。
圖2 植物外泌體
除了動物體液外,許多植物中也發現含蛋白質和小RNA的外泌體樣納米粒子,如生姜、胡蘿卜、西瓜葡萄、橄欖、瓜子。這些植物外泌體由于無毒性,有大規模生產的可能性,其內在特性和攜帶藥物或小RNA分子等其他化合物的可能性,在醫療應用中引起了廣泛關注。Regente等于2009年首次發現植物中存在外泌體樣小泡,該小泡在向日葵種子中直徑為50~200nm。其后許多研究集中于囊泡及其生物活性成分的深層表征,以更好地了解其內在特性和可能的生物技術應用。本文簡述一下植物外泌體與動物外泌體的差異,發現植物外泌體在某些領域具有獨特的優勢,使其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動物外泌體。
01 來源與生成機制的差異
根據目前的研究,植物外泌體的生物發生有三種可能的途徑(圖3):外囊陽性細胞器(EXPO)途徑、多泡體(MVBs)途徑和液泡途徑。其中,MVBs途徑被認為是PELNs形成的主要途徑。基本過程包括質膜向內出芽以形成早期內體,這些內體成熟并與反式高爾基體網絡通信,形成MVBs。MVBs內的腔內囊泡(ILV)可以包含各種物質,如RNA、DNA、脂質等。MVBs與質膜融合后,ILV可釋放到細胞外間隙,形成PELNs。該途徑與已知的哺乳動物來源外泌體(MDEs)的生物發生途徑高度相似。EXPO途徑涉及形成類似于自噬體的雙膜結構,它可以與質膜融合,向細胞壁釋放單膜囊泡。液泡途徑主要發生在植物防御真菌病原體期間。感染后,液泡與質膜融合并釋放其水解酶和防御蛋白的內容以抵消病原體的入侵。它們在植物的生長、發育和應對外界環境變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和釋放。植物細胞的細胞壁結構和復雜的胞內環境賦予了植物外泌體獨特的生成條件。
02 成分與結構的獨特性
由動物外泌體的形成過程可以看出,動物外泌體的內含物在MVE的形成時期就已經初步確定。蛋白是動物外泌體內含物中的一大類物質,其含量與種類相當豐富。動物外泌體包含的蛋白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在外泌體普遍表達并可作為標記物用來識別外泌體的蛋白,包括熱休克蛋白、TSGl01、Alix、Foltillin、Rab蛋白等膜轉運和膜融合蛋白以及四跨膜超家族(tetraspanin)的成員CD9、CD63、CD81蛋白分子;另一類是不同來源、不同環境外泌體各自擁有的特異性蛋白,如T細胞來源的外泌體可攜帶CD3分子,神經元來源的外泌體可表達谷氨酸受體等。除蛋白以外,外泌體包含的另一大類重要物質就是核酸,包括DNA、mRNA、微小RNA、lncRNA等。外泌體所攜帶的核酸、蛋白等分子賦予外泌體豐富的生物學信息,通過外泌體傳輸到其他細胞發揮特定的生物學效應(圖5)。
動物外泌體的成分也包括脂質、蛋白質和核酸等,但相對植物外泌體,其成分的多樣性和獨特性略顯不足。植物外泌體的結構通常更加穩定,由于其細胞壁的存在,植物外泌體在外界環境中的穩定性更高,能夠更好地保護其內部的生物活性成分。
03 生物活性與功能優勢
1. 強大的抗氧化能力04 安全性與可持續性
1. 低免疫原性05 應用前景的廣闊性
1. 美容護膚領域06 展望與未來
相較于動物源外泌體,植物外泌體在保有類似結構和功能的同時,原料來源更廣,也更容易放大和工業化。考慮化妝品法規風險,那植物外泌體就更具潛力。從功效角度,未來將挖掘出植物外泌體在皮膚護理領域的更多作用,其在皮膚外用中的有效性也將進一步得到考察和驗證;從新原料角度,源自于不同植物,尤其是中國特色植物的外泌體有望踏上新原料風口。另外,作為載體結構,植物外泌體也可以改變化妝品市場上脂質體為主的現狀。既可以負載多種穩定性不佳、刺激性強、溶解性不佳的常規活性物,也可以負載目前非常火熱的核苷酸、蛋白質、功能脂質等新成分。
當然,植物外泌體同樣也會面臨一些挑戰。雖說植物外泌體的提取工藝較之動物源外泌體更易實現和轉化,但總的來說依然比較耗時耗力。同樣,植物外泌體的質量標準和控制依然有待建立。另外,外泌體在皮膚外用上的研究依然較為局限,尤其是臨床研究更為稀少。除了有效性的驗證外,明確的內在機理和作用途徑也有待進一步研究和闡述。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和技術的不斷進步,植物外泌體有望在醫療、美容、保健等領域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為人類的健康和美麗帶來更多的福祉。我們有理由相信,植物外泌體這一自然的饋贈,將引領未來生命科學的發展潮流,創造更多的奇跡和可能。
關于納米顆粒跟蹤分析儀LighTracker
LighTracker是由四度科學儀器精心打造的新一代納米顆粒跟蹤分析儀(NTA),為納米顆粒分析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高效與精準。僅需幾分鐘,便能全面呈現納米顆粒的粒徑分布信息,涵蓋最小粒徑、最大粒徑,以及各個粒徑區間顆粒的數量占比,為納米顆粒的精細研究提供詳盡數據。不僅如此,LighTracker還具備強大的熒光檢測功能和Zeta電位測量能力,為納米藥物載體的制備、細胞外囊泡的分析提供關鍵支持。LighTracker能夠實時追蹤納米顆粒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的濃度變化,深入剖析納米顆粒在環境及反應中的擴散、遷移、轉化與降解過程。讓科研工作者能夠直觀地觀察納米顆粒的行為變化,為納米材料的研發、納米藥物的療效評估以及納米環境毒理學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