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WTO統計,2012年全球新發胃癌95.2萬、死亡72.3萬,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居所有惡性腫瘤的第二、第三位,在中國平均每分鐘就有3人死于胃癌。根據近30年對瑞金醫院胃癌患者生存率的統計,早期治療后5年生存率為90%以上,而晚期則不足10%,因此胃癌的早期診斷具有重大現實意義。而目前常用的胃癌腫瘤標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等的特異性和靈敏度均不高,因此急需采用新的技術平臺來篩選胃癌診斷標志物。
利用HuProtTM人類蛋白質組芯片,上海交通大學的科研團隊成功地找到多個高特異、高靈敏度的胃癌血清標志物,這一研究成果于11月23日在蛋白質組學專業雜志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MCP)上在線發表。
蛋白質芯片具有高通量、可平行分析的特點,特別適合用于尋找包括腫瘤在內的各類與免疫相關疾病的血清標識物。在該研究中,研究者以胃癌為對象,采用包含約17,000種蛋白質的人蛋白質組芯片分析了37例胃癌患者、50例健康人的血清,找到了44種差異表達的自身抗體。然后采用這44種抗體所對應的蛋白定制芯片并擴大樣本量進行第二輪篩選。實驗中選取300例胃癌、314例胃癌高危、300例健康人血清,最終得到7個候選生物標志物。之后采用各300例胃癌和健康人的血清,以COPS2和CTSF為例進行了ELISA驗證。作者選取了胃癌和其他消化道腫瘤的組織進行免疫組化分析,發現CTSF在胃癌組織中的表達量明顯高于其他組,具有胃癌特異性。基于標志物與胃癌患者生存率的相關性分析,發現其高表的患者5年生存率顯著高于低表達患者。該項研究篩選出的7個胃癌血清標志物對于胃癌診斷的敏感性、特異性和準確性,均明顯高于目前臨床上常用的單個或多個傳統標志物聯用的診斷方法(CEA、CA25、CA72-4、CA9),顯示出很高的胃癌篩查和早期診斷的臨床應用價值。
該項研究建立的基于蛋白質組芯片的血清標識物發現流程具有通用性,可方便地移植于其它腫瘤和免疫相關疾病的血清生物標識物的系統性發現。所發現的血清生物標識物在胃癌早期診斷和預后預測方面具有顯著的產業化潛力。該項研究目前已獲得7份授權專利,正積極與相關企業開展合作,努力推動本項成果的轉化應用,期望能盡快造福胃癌患者。
HuProtTM人類蛋白質組芯片源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含有~20,000個人全長重組蛋白質,是目前最高通量的人重組蛋白質芯片。目前已應用于多個研究領域,如血清標志物發現、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蛋白-小分子、蛋白-RNA/DNA相互作用以及翻譯后修飾等通路和功能的研究。2014年廣州博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為美國CDI人類蛋白質芯片中國區代理商。
文章鏈接:http://www.mcponline.org/content/early/2015/11/23/mcp.M115.051250.full.p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