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雖然抗血管生成anti-angiogenic (AA)治療已經廣泛應用到了臨床的腫瘤治療中,截至目前,仍然還存在著藥效不足和內在抗性的兩大問題,有些研究表明抗血管生成治療甚至有可能增加腫瘤轉移可能性。但是,具體是因為抗血管生成的藥物作用導致的這種腫瘤轉移還是這中治療方法本身具有一定的“缺陷”。本研究中,我們利用物理障礙的方法完全阻止腫瘤的血液供應,觀察腫瘤的運動形態變化。
實驗結果
研究前期的實驗使用物理屏障的方法去阻礙血液供應,結果顯示被切斷血液供應的腫瘤細胞沒有受到影響反而在其周圍又生成新的腫瘤組織,進一步發現原發性腫瘤細胞會發生形變異穿過阻斷血液供應的物理屏障,從而侵襲外周組織形成新的腫瘤組織。
以上前期的實驗結果與未阻斷血液供應的腫瘤細胞同實驗對比發現,兩種實驗小鼠的死亡率并沒有明顯的差異,也就是可能這種短期的抗血管新生的治療方案不能有效的治療腫瘤,反而有可能會造成更糟糕的結果。
由原發性腫瘤外周區域誘發的二次腫瘤,可能會攜帶上某些侵襲能力或者是具有抵抗抗血管生成的藥物的耐藥性,為了確定是否會影響腫瘤的遷移性,分別收集物理阻斷腫瘤組織后逃逸細胞、未阻斷腫瘤組織遷移細胞、和原發性腫瘤細胞,分別被稱之為Escaped cells,Migrated cells,Primary cells, 利用瑞典的激光全息活細胞成像及分析系統(HoloMonitor M4)進行24小時監測,4min拍攝一次,使用Hstudio2.6.1分析19個細胞的遷移運動距離及運動速率等,實驗結果顯示Escaped cells,Migrated cells,的整體運動性明顯大于Primary cells,Escaped cells的運動性大于Migrated cells,Transwell實驗結果同時驗證這種結果。表明在從阻斷腫瘤組織中遷移逃逸出的細胞的運動侵襲性明顯增加。
因此,AA治療創造了一個極端環境的營養和氧氣不足,但不能阻止癌癥細胞遷移,而導致腫瘤細胞被迫逃離“饑餓”區域侵襲到其他位置,此時,毫無疑問的是原發性腫瘤組織因血液供應不足而萎縮,但是逃逸出來的細胞則會誘發二次腫瘤,甚至擴散全身。因此,即使腫瘤的侵襲性并沒有增加,那“血液不足”本身也會引起腫瘤轉移。大多數的導致患者死亡的不是原發性腫瘤而是轉移性腫瘤,所以AA治療的好處到底在哪兒?
The “inherent vice” in the anti-angiogenic theory may cause the highly metastatic cancer to spread more aggressively 張巍 ,分子醫學研究中心,四川大學華西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