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力試驗設計,常用到的是1948年由Comstock 和Robinson提出的NCⅡ設計(North Carolinadesign Ⅱ)。配合力試驗,即便設計參數不同,也大致都是一組母本和另一組父本雜交,有的試驗設計含有正反交,測量后代F1的產量(或其他性狀),用后代表現來評價親本育種價值,選擇親本。
在一般配合力Σ效應=0的條件約束下,一個配合力試驗中獲得的效應值,只相對于該配合力試驗群體才有意義。
從另一角度來說,假設有兩個獨立的配合力試驗,母本都采用相同的一組材料(M群體),采用不同的兩組材料做父本(A群體、B群體),分別進行配合力試驗,兩組試驗都對母本材料進行一般配合力效應分析,結果一定不同,甚至兩個試驗分別得到的母本(M群體)一般配合力效應大小排序都不同。
如果A群體、B群體是測驗種,或是骨干親本自交系,就意味著育種者在設計配合力試驗之前,已經進行了育種選擇,是測驗種決定了選擇結果,接下來的選擇工作更多的是沿著測驗種決定的選擇方向,進行積累和提高,進行差值選擇育種。
有的育種者會將上面試驗中的父本(A群體、B群體)干脆合為一個父本群體,只設計一個配合力試驗,豈不更好,這樣對母本(M群體)的評價一定會更可靠更全面。但受實際工作量,經營成本制約,父本群體一定是有限的。
配合力方法的效應(離差)決定了每一步的選擇方向,而配合力試驗的效應直接受試驗群體父母本影響和左右,進一步說,這其中常用作父本的測驗種,可以說更多決定了一家育種單位育種工作的未來。如果兩家育種單位都使用同一材料做為測驗種,而且都依據配合力方法進行育種,在技術路線一直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理論上,若干年后,這兩家育種單位的品種會趨于同質化。這里的同質化跟套牌導致的同質化可不一樣。如果這樣的選擇積累確實體現了當下育種的最佳基因組合,那就在階段性平臺上徘徊,期待上新的臺階,如果不是這樣,那育種者最好為避免這樣的情況出現做好方法和技術準備,采用比一般配合力更有效的選擇策略------育種值或者考慮采用符合雜優種質要求的差異化的測驗種。
配合力方法之對育種的作用,體現在用一般配合力選擇母本,持續提升母本的育種價值,用特殊配合力找尋父本,于是自然就演變出了SS-NSS的兩群雜優育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