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茲海默癥臨床診斷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瀏覽次數:1521 發布日期:2023-8-31
來源:本站 僅供參考,謝絕轉載,否則責任自負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臨床特征主要為認知障礙、精神行為異常和社會生活功能減退。65歲以前發病為早發型,65歲以后發病為晚發型。AD患者大腦的病理改變呈彌漫性腦萎縮,鏡下病理改變以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神經原纖維纏結(neurofibrillary tangle,NFT)和神經元減少為主要特征。SP中心是β淀粉樣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NFT的主要組分是高度磷酸化的微管相關蛋白,即tau蛋白。遺傳是AD發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已確定與AD相關的基因有4種,分別為淀粉樣前體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早老素1(presenilin 1,PSEN1)、早老素2(presenilin 2,PSEN2)和載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前3種基因的突變或多態性與早發型家族性AD關系密切,ApoE與散發性AD關系密切。公認的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制認為Aβ的生成和清除失衡是神經元變性和癡呆發生的始動因素,其可誘導tau蛋白過度磷酸化、炎癥反應、神經元死亡等一系列病理過程。
阿爾茨海默病的發展趨勢
阿爾茨海默癥病程長,有多種合并癥,需要長期護理。2018年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賈建平教授及其團隊發表的《阿爾茨海默癥在中國以及世界范圍內疾病負擔的重新評估》指出,2015年中國有875萬阿爾茨海默癥(AD)患者,人均社會成本約12.25萬元/年,我國AD疾病的社會經濟總成本估計為1677.4億美元,其中直接醫療成本占32.51%,非直接醫療成本占15.62%,間接成本占51.87%。患者的年治療成本逐年上升,預計2030年AD總成本將達到5074.9億美元(匯率US $1=6.4 RMB)。AD給病患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1、老齡化程度加深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10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約1.78億,占總人口的13.26%。2020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超2.64億,占總人口的18.7%。相比于2010年,老年口數量增長8600萬。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快,以阿爾茨海默病為主的老年癡呆疾病發病人數將持續增加。
2、患病率高且增長快
2016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估計,從1990年到2016年,中國的癡呆癥患病率增加了5.6%,而全球患病率增加了1.7%,中國的癡呆癥患病率增長更快。2019年我國存在的AD及其他癡呆患病人數超1324萬,AD及其他癡呆的患病率為924.1/10萬,死亡率為22.5/10萬。我國AD及其他癡呆的患病率、死亡率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且女性相關數據高于男性。2019年一項對全國46011名代表性老年人(≥60歲)的大型研究結果顯示,AD在老年人口中的總體患病率估計為3.9%(95% CI為3.8-4.1),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總體患病率為15.5%(95% CI為15.2-15.9)。
診斷標準及方法
1、診斷標準
根據美國國立老化研究所和阿爾茨海默病協會(National Institute of Aging Alzheimer's Association,NIA-AA)的AD診斷標準,基于人群大腦或腦脊液中Aβ和tau,以及頭顱MRI、FDG-PET的檢查結果,可以將生物標志物區分為A+T-N-、A+T+N-、A+T-N+、A+T+N+ 4個類別,進一步將認知功能劃分為6級;其中1、2級被合稱為臨床前期。3級是輕度認知障礙(MCI)。4~6級分別為輕、中和重度癡呆。
2、診斷方法
影像學檢查是AD診斷中的重要技術手段。《精神障礙診療規范》推薦使用磁共振成像掃描(M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氟脫氧葡萄糖-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FDG-PET)這兩種影像學方法對AD患者進行評估。MRI可以判斷腦血管病變及明確腦萎縮程度,通過海馬體積變化評價AD的神經變性或神經元損傷。PET通過引入可被代謝的示蹤物質,測定關鍵致病性物質在腦中的分布,并進行半定量,以評價大腦不同部位的代謝水平。臨床診斷AD具有一定的異質性,需借助Aβ或tau等生物標志物。目前檢測Aβ與tau的方法除了PET掃描,還有腦脊液(CSF)和血液檢測等。
常見臨床治療藥物
藥物治療只能延緩病情發展,并不能治愈AD。目前臨床常見藥物主要有兩類:一類稱為膽堿酯酶抑制劑(ChEI),如多奈哌齊、卡巴拉汀。另一類為谷氨酸受體拮抗劑,如美金剛。此外還有2019年經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上市的原創AD新藥—甘露特鈉膠囊(九期一)、2023年獲得FDA批上市的Lecanemab等。
中度或中重度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可使用1種膽堿酯酶抑制劑和美金剛聯合治療可以獲得更好的認知、日常生活能力和社會功能,改善精神行為癥狀。AD新藥九期一可用于治療輕、中度阿爾茨海默病,Lecanemab僅用于參與臨床試驗的患者。
臨床發展局限性
1、認知度低
目前我國AD及MCI的診斷率及治療率偏低,公眾對AD及MCI缺乏正確的認知。Jia L等人的全國大型研究報告中指出2766名癡呆癥患者中,71.4%未就醫,多數家屬及患者認為“老年人容易健忘,但這不是一種疾病”。7125人名MCI患者中有97.2%從未看過醫生或服用藥物。
2、新藥開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