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7日Immunity雜志在線發表浙江大學史鵬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下丘腦小膠質細胞ATP-P2Y12-C/EBPβ信號介導高血壓的發生。
1、高血壓模型小膠質細胞反應性激活發生在交感神經元過度興奮之前
在注射硝基左旋精氨酸甲酯(L-NAME,引起高血壓)3天后PVN腦區小膠質細胞數量增多,但在調節交感神經的軀體感覺桶狀皮層(S1BF)和外側下丘腦區域并未檢測到這種增加。此外,注射血管緊張素II(Ang II)3天后也能增加小膠質細胞數量。
電生理實驗和免疫熒光實驗發現在L-NAME注射后第5天PVN腦區前交感神經元放電活動增強,血液中去甲腎上腺素濃度升高,表明交感神經元興奮。單細胞測序發現在L-NAME注射后第3天PVN腦區小膠質細胞差異性富集表達基因主要與細胞遷移、活性氧、炎癥反應信號通路有關,這些結果表明PVN腦區小膠質細胞反應性激活發生在交感神經元過度興奮之前。
圖1、高血壓模型小膠質細胞反應性激活發生在交感神經元過度興奮之前
2、獨特的血管拓撲結構使外周ATP更容易通過血腦屏障進入PVN
已有研究表明血壓升高后血液中紅細胞釋放ATP,后者通過嘌呤能受體可促進小膠質細胞遷移。免疫熒光實驗發現L-NAME注射后第3天PVN腦區小膠質細胞增殖并不多,表明增多的小膠質細胞可能是遷移形成的。側腦室內注射ATP水解酶可阻斷高血壓模型早期的小膠質細胞增多。光纖成像記錄系統結合ATP熒光探針發現在Ang II誘發的高血壓模型中PVN腦區ATP釋放增多。
靜脈注射外源性羅丹明B(分子大小接近于ATP)后主要聚集在下丘腦。進一步形態學分析發現相比于其他腦區,PVN腦區毛細血管密度更大,血管直徑更小,分支更多。這些結果表明PVN腦區獨特的血管形態學特點使其更容易募集外周的ATP。
圖2、PVN腦區獨特的血管拓撲結構
3、C/EBPβ-P2Y12信號調控高血壓模型中小膠質細胞激活
表達在小膠質細胞的嘌呤能受體P2Y12在血腦屏障損傷時可促進小膠質細胞遷移。高血壓模型小鼠側腦室注射P2Y12拮抗劑后可減少PVN腦區小膠質細胞聚集,并能降低血壓。P2Y12激動劑注射3天后可特異性增加PVN腦區小膠質細胞密度。通過基因工具小鼠特異性敲除小膠質細胞P2Y12也可以減少高血壓模型早期小膠質細胞聚集,也能夠有效降低血壓。
在L-NAME和Ang II引起PVN腦區小膠質細胞33個差異性表達基因中均出現轉錄因子CCAAT增強子結合蛋白β(C/EBPβ)。立體細胞實驗發現ATP可增加小膠質細胞C/EBPβ表達,這種變化可被P2Y12拮抗劑阻斷。高血壓模型早期PVN腦區小膠質細胞C/EBPβ磷酸化水平升高,敲除P2Y12可阻斷這種升高。通過病毒工具特異性敲除小膠質細胞C/EBPβ后可減少高血壓模型小鼠PVN腦區小膠質細胞聚集,降低血壓。
圖3、C/EBPβ-P2Y12信號調控高血壓模型中小膠質細胞激活
總結
本文發現高血壓模型小鼠早期外周ATP通過獨特的血管形態學特征募集到下丘腦PVN腦區,并通過P2Y12促進小膠質細胞聚集,引起神經免疫反應,引起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最終增加血壓。
聲明:本文是在原英文文獻基礎上進行解讀,存在觀點偏向性,僅作分享,請參考原文深入學習。
參考文獻:https://doi.org/10.1016/j.immuni.2024.07.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