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等離子體共振 (SPR) 是一種廣泛使用的無標記互作檢測技術,用于研究生物分子的結合行為。自 20 世紀 90 年代商業化 [1] 以來,SPR 在技術開發和應用方面都取得了巨大進步。它已成為生物醫學研究、生物傳感器開發和藥物發現的核心工具。在過去十年中,SPR 還與其他技術結合聯用,例如電化學 (EC-SPR) [2]、液相色譜 (HPLC) 和質譜 (SPR-MS) [3],并已用于氣相痕量檢測(SPR-氣相檢測)。近年來最重要的發展之一是 SPR Microscopy (SPRM),這是一種將高分辨率光學顯微鏡與表面等離子共振相結合的技術。SPRM 兼具兩種技術的優勢,可直接對樣品進行空間可視化定位分析,并實時測量結合親和力和動力學。利用傳統的(基于通道的)SPR技術,研究細胞膜蛋白與候選藥物或其他配體的結合一直具有挑戰性,因為從細胞中提取蛋白并將純化的蛋白固定在 SPR 傳感器上不僅耗時費力,而且改變了蛋白質的天然微環境。SPRM 通過將細胞直接固定在 SPR 傳感器上,從而保持了蛋白質的天然狀態,顯著改善了此類測量的結果 [4]。此外,還可以確定和繪制每個細胞中膜蛋白的分布和局部結合活性。
在本技術說明中,著重介紹 SPRM 技術及其與傳統 SPR 技術的比較。
1 傳統(基于通道)SPR
基于流體通道的SPR檢測模式是最常見的分子結合研究方法(圖 1)。傳感器頂部安裝有多個通道的微流控模塊,樣品通過泵系統傳輸送到每個通道。配體分子被固定在每個通道的傳感區域上,隨后分析物分子被傳輸到每個通道中與特定配體結合。對每個通道的傳感區域(紫色區域)的數據進行平均,以產生 SPR 傳感圖(如圖 1 右側所示)。每個通道在一次測量循環中都會生成一個傳感圖(或表面再生后的多個傳感圖),結合親和力和動力學參數可從這些傳感圖中分析得出。
圖 1 傳統(基于通道)SPR模式
2 SPRM(高分辨率顯微鏡)
SPRM 是一種基于高分辨率成像的 SPR 模式。它提供明場光學圖像和傳感區域的 SPR 數據(親和力和動力學常數)(圖 2)。SPRM(例如 SPRm200)在圖像的每個像素處生成一個 SPR 傳感圖,提供任何給定傳感區域上結合事件的空間映射,并提供比傳統 SPR 模式更多的信息。SPRM 不僅可用于傳統的 SPR 結合分析測量,還可用于細胞對候選藥物反應的異質性研究。由于其高空間分辨率(~ 1 µm),它可以監測和測量病毒、細菌的結合事件,而這些無法通過傳統 SPR 模式直接測量。SPRM 在測量藥物與天然狀態下的膜蛋白相互作用方面尤其有效,因為蛋白質分子位于活細胞膜內。
圖 2 基于高分辨率成像的SPR模式
細胞在傳感器表面孵育或固定,分析物或藥物分子被傳輸到傳感區域。圖 3 顯示了傳感器上藥物分子與細胞之間相互作用的示例。實時 SPR 圖像 (3B,藍色圖像) 表示細胞受體與藥物分子的相互作用或結合反應 (粉紅色區域)。通過明場圖像 (3A,綠色圖像) 選擇感興趣的區域,生成傳感圖 (3C) 并分析得出結合信息。當選擇許多不同的細胞區域時,可以用具有統計意義的數據確定細胞和細胞膜的異質性。
總之,SPRM 提供了一種獨特的功能來可視化細胞膜的結合活性。與傳統的基于通道的 SPR 模式相比,SPRM 還具有額外的優勢,即可以通過空間映射細胞膜蛋白天然狀態下的結合親和力和動力學,從而提供更多生物學相關信息。由于其高空間分辨率,SPRM 可用于監測其他表面發生過程,例如標記有生物分子的納米顆粒的結合或納米顆粒包被藥物的遞送。
3 SPRM與SPR要點比較
- |
SPR |
SPRM(SPRm200) |
檢測技術 |
SPR |
SPR顯微鏡、光學成像 |
傳感器區域 |
平均通道面積 |
每個像素 |
樣品遞送 |
基于通道的微流控傳輸 |
微流控傳輸 |
樣品類型 |
藥物分子 |
藥物分子 |
數據類型 |
每個通道的傳感圖曲線 |
每個像素的傳感圖曲線 |
實際測量 |
親和力 |
親和力 |
4 SPRM 200介紹
SPRM 200是美國BI公司細胞原位分子互作動態分析系統
應用
小分子藥物或抗體藥物與細胞膜蛋白(受體、離子通道等)原位結合分析;抗體藥物與單細胞或多細胞的結合篩選;細胞結合統計學分布分析,開展細胞異質性研究;細菌或病毒與抗性藥物的相互作用;其他分子與細胞/活細胞層面原位相互作用研究。
功能
親和力測定;動力學分析;同步于SPR測量的光學成像;藥物對多細胞或單細胞作用的研究;細菌或病毒與抗性藥物相互作用的納米級觀察。
特點
參考文獻
1. Liedberg, B et al, Biosens. Bioelectron. 10, i-ix, 1995
2. Patskovsky, S et al, Analyst, 139, 596-602, 2014
3. Nedelkov, D and Nelson, R, Trends in Biotechnology, 21, 7, 301-305, 2004
4. Wang, W et al, Nature Chemistry, 3, 249-255,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