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三巨木 醫藥魔方Pro
許多人類疾病是由異常蛋白質表達驅動的,但約85%的蛋白質被認為是“不可成藥”的。靶向蛋白質降解(TPD)技術可通過重新利用內源性蛋白質處理系統來去除致病蛋白質,從而為那些難以攻克的疾病提供治療的可能。
TPD技術分類
如圖1所示,目前的TPD領域主要涵蓋三種類型的分子:分子膠、異雙功能降解劑(heterobifunctional degraders)和選擇性雌激素受體降解劑(SERD)。
分子膠
分子體積最小,結構最簡單的,類藥性良好,可結合E3連接酶,與靶蛋白相互作用并標記,使靶蛋白被蛋白酶體降解。由于分子膠的作用依賴于多種弱相互作用,所以很難理性設計,通常需要通過表型篩選和目標蛋白降解活性的測定來發現。
異雙功能降解劑與分子膠功能類似,但具有“啞鈴”結構,一端招募E3連接酶,另一端與靶蛋白結合,中間的連接子確保了兩端的正確相互作用,例如靶向蛋白水解嵌合體(PROTAC)。盡管異雙功能降解劑可口服,但分子體積較大,難以給藥。
SERD在乳腺癌中已得到驗證,這類分子只影響雌激素受體(ER),它們通過與雌激素競爭性結合并誘導不穩定的構象變化,從而招募E3連接酶,導致雌激素受體的降解。
圖1. 三種主要TPD分子
TPD發展趨勢
如圖2所示,目前TPD領域已有5款獲批藥物、近60款臨床項目、約200款臨床前項目,這些藥物的發展呈現出以下幾個顯著趨勢:
治療領域拓展到非腫瘤領域雖然所有獲批上市的藥物和絕大多數(90%)臨床藥物都集中在腫瘤學領域,但降解劑的應用正在向其他治療領域拓展,如神經病學和免疫學。目前的臨床前項目中,神經病學項目占11%,免疫學項目占6%。此外,針對非腫瘤疾病的治療,如異雙功能降解劑(ARV-102、KT-474)和分子膠(BMS-986419、MRT-6160)等,也已經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轉向“不可成藥”靶點TPD的初期開發主要集中在常用藥物靶點上,如ER、AR和BTK。然而,新一代TPD的開發重點轉向了更創新的靶點上,70%的臨床前項目旨在針對傳統上“不可藥物”的蛋白質,包括Tau、SMARCA2和GSPT1等。
異雙功能降解劑及其下一代技術廣受關注臨床前項目中,異雙功能降解劑占比最多(64%),由于模塊化設計、靶點驅動的發現過程以及在早期臨床試驗中展現出的優異療效,這些降解劑成為了下一代技術發展的基礎。既往接受過大量治療的人群中,在推薦的III期劑量下,靶向ER的PROTAC(ARV-471)和哌柏西利聯合治療的總緩解率(ORR)為53%,優于標準治療。
圖2. TPD藥物在研情況
下一代TPD創新方向
雖然初步結果很有前景,但TPD技術的發展可能受到安全性、有效性以及疾病適應癥范圍的潛在挑戰。非特異性蛋白降解的風險可能限制其作為后期療法的應用(later line);E3連接酶的耐藥突變可能會影響其長期療效;現有的降解劑尚無法靶向細胞外蛋白(如細胞因子和生長因子)。
下一代降解劑技術(圖3)通過在配體、通路、遞送和激活等方面的創新改進,有望克服這些限制(圖4)。
配體創新E3連接酶方面,雖然人類有超600種E3連接酶,但目前幾乎所有降解劑都傾向于招募廣泛表達的CRBN。探索其他E3連接酶的招募策略,如利用腫瘤中過表達的HSP90分子伴侶介導的蛋白降解物(CHAMPs),或針對特定組織/腫瘤的E3連接酶,可以增加對癌細胞的靶向性,并減少對組織的影響。靶點蛋白(POI)配體方面,可以擴展到更多“不可成藥”靶點上,如RNA-PROTAC使用短寡核苷酸降解核糖核蛋白。
通路創新擴展泛素-蛋白酶體系統通路:細胞外蛋白分子降解物(MoDE)和溶酶體靶向嵌合體(LYTAC)使用內體-溶酶體途徑,將范圍擴展到細胞外蛋白;自噬靶向嵌合體(AUTAC)使用自噬-溶酶體途徑,為細胞內蛋白和細胞器提供了一條不依賴E3連接酶的途徑。
遞送創新TPD可以利用抗體偶聯物(DAC)、納米技術(Nano-PROTAC)和點擊化學(CLIPTAC)等手段,提升藥物的特異性和效力。DAC可以識別并靶向表達特定受體的靶細胞;Nano-PROTAC能夠響應腫瘤特異性條件,從而實現PROTAC對癌細胞的精準遞送;CLIPTAC通過自組裝兩個較小片段進行遞送,可能改善口服生物利用度。
激活創新靶向激活策略可以實現藥物在特定空間(例如病變組織)或時間點的降解,比如光照條件(PHOTAC)、低氧條件(缺氧激活的PROTAC)或額外POI條件(三價PROTAC)。但這些方法面也面臨一些限制:組織對光的有限穿透性,限制了PHOTAC的激活效果;天然存在的缺氧組織,限制了缺氧激活的PROTAC的腫瘤特異性;三價PROTACs分子量較大,限制了口服生物利用度。
圖4. 下一代TPD技術評估
總結
雖然TPD領域仍需更多的臨床驗證數據,但制藥公司可以通過多種策略,盡可能保證TPD藥物的研發工作順利進行,比如通過選擇最適合降解的靶點、開發與當前“不可成藥”靶點結合的配體、使用計算來設計/優化降解劑,以最大限度地提高TPD藥物的研發效率和質量。參考資料:Kelly Farley et al. The targeted protein degradation landscape.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2024)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73-024-001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