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蘭氏陰性菌的"隱形攻擊":揭秘內毒素主動釋放機制與檢測新突破
瀏覽次數:338 發布日期:2025-2-17
來源:本站 僅供參考,謝絕轉載,否則責任自負
內毒素(脂多糖,LPS)是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外膜的主要成分,其化學結構由類脂A(毒性中心)、核心多糖和O抗原三部分組成。傳統觀點認為內毒素僅在細菌死亡或人工裂解時釋放,但近年研究發現,細菌在對數生長期和營養缺乏時也可通過“皰疹樣結構”主動釋放內毒素。
一、內毒素的釋放機制
1、皰疹樣結構釋放
電子顯微鏡觀察顯示,細菌外膜過度合成時,表面形成大小兩類皰疹樣結構:
大皰疹(直徑約100nm):在菌體分裂形成橫隔時產生,隨分裂完成而破裂釋放內毒素;
小皰疹(直徑約50nm):持續存在于菌體表面,通過出芽方式將內毒素釋放至環境中。
這種釋放方式使細菌在存活期間即可向宿主輸送內毒素,盡管釋放量僅占總量的小部分,但其持續作用可能引發慢性炎癥反應。
2、被動釋放途徑
當細菌死亡或受抗生素、免疫攻擊裂解時,細胞壁崩解導致內毒素大量釋放。此過程與皰疹釋放形成互補,共同加劇宿主炎癥反應。
二、內毒素的致病機制
釋放的內毒素通過以下途徑引發宿主病理反應:
免疫激活:類脂A與宿主TLR4受體結合,觸發NF-κB通路,誘導TNF-α、IL-6等促炎因子釋放,形成“細胞因子風暴”;
凝血紊亂:激活補體系統和血小板,促進微血栓形成,導致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
代謝影響:慢性低劑量內毒素暴露可破壞腸道屏障功能,引發代謝綜合征、胰島素抵抗等慢性疾病。
三、臨床意義與檢測
內毒素血癥是膿毒癥、多器官衰竭的核心驅動因素。臨床通過內毒素活性測定(EAA)評估患者內毒素負荷,高水平內毒素(EAA>0.6)合并器官衰竭(SOFA>7)提示預后不良。聯合檢測PCT、CRP等指標可提高診斷特異性。
綜上,內毒素的釋放機制和致病效應具有高度復雜性,其持續釋放特性為感染性疾病的早期干預提供了新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