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蛋白質濃度測定中,傳統方法如 Bradford法 和 Lowry法 雖然應用廣泛,但存在以下局限性:
1.
樣品稀釋需求
高濃度樣品(如純化后的濃縮蛋白)需多次稀釋才能落入標準曲線線性范圍,操作繁瑣且可能引入稀釋誤差(如移液偏差)。
2.
試劑依賴性
依賴顯色反應(如Bradford試劑結合蛋白),需額外試劑配制和孵育時間(通常需10-30分鐘),無法即時檢測。
3.
干擾因素多
Bradford法對去垢劑(如Triton X-100)、強酸強堿敏感;
Lowry法易受還原劑(如DTT、β-巰基乙醇)干擾。
4.
樣品消耗量大
需數十至數百微升樣品(如Bradford法通常需50-100 μL),對珍貴微量樣本(如原代細胞裂解液)不友好。
與傳統方法相比,超微量紫外分光光度法通過以下特點實現了 “免稀釋”快速檢測:
1.
直接測量
基于蛋白質中色氨酸(Trp)和酪氨酸(Tyr)在280 nm的固有吸光度,無需添加試劑,直接通過吸光度計算濃度,省去顯色反應步驟。
2.
超微量檢測能力
僅需1-2 μL樣品,尤其適合微量或珍貴樣本。
通過光程縮短技術(如將1 cm光程縮短至0.05 mm),直接擴大線性檢測范圍(例如:1 mm光程下A280=2對應10 mg/mL,而0.05 mm光程下可測至200 mg/mL),避免稀釋需求。
3.
實時性與高通量
測量時間短(<10秒),可快速評估多個樣品。自動化檢測,減少人為操作誤差。
對于一些抗體生產研發的用戶,通常蛋白濃度比較高,樣品量比較大,同時樣品又很珍貴。比如在抗體藥物生產的層析純化階段,需快速測定多個洗脫組分的蛋白濃度以優化收集窗口。若采用Bradford法,僅樣品稀釋和孵育就可能耗費數十分鐘,顯著拖慢流程。而超微量紫外法(A280)通過直接測量、秒級出結果的特性,可無縫整合到自動化純化系統中,實現實時反饋與動態調控,將傳統數小時的質控環節壓縮至幾分鐘內完成。
然而,傳統的超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計測量蛋白濃度高于100mg/mL時,誤差就會偏大。以IgG蛋白為例:
蛋白(IgG)濃度范圍 |
% 誤差 |
小于 10 mg/mL |
±3% |
10 – 45 mg/mL |
±5% |
45 – 110 mg/mL |
±10% |
110 – 220 mg/mL |
±20% |
220 – 400 mg/mL |
±50% |
當濃度大于100mg/ml時,偏差可能大于20%,通常是不同被接受的。目前很多用戶使用的檢測方法是用可變光程紫外分光光度計的方法實現。如圖:
雖然這一方法解決了測量精度的痛點,然而這種方法還有很多需要優化的地方:
A. 每次測量需要消耗至少200ul的樣品;
B. 且檢測上限最高只有300mg/ml;
C. 檢測時會消耗大量的耗材,增加長期使用的檢測成本;
D. 占用很大的實驗室空間。
有沒有一臺儀器可以一次性解決這些問題呢?
2025年的春天,我們帶著新面世的
超微量紫外高精度旗艦版本(NanoDrop Ultra AP)來到了位于南京市的某知名上市藥企,研發和質檢的老師熱情的接待了我們。并拿出來兩個樣品(抗體1: 180mg/ml和抗體2: 150mg/ml)
讓我們現場測試。測試結果如下:
研發老師:測試結果出人意料,又快又準,測三個樣速度2分鐘,每次只要取2ul的樣品;以前我們要8分鐘,而且樣品量要100ml, 還得清洗器皿,定期換管子,買耗材好麻煩;
質檢老師:之前的方法還需要電腦上操作,驗證也得在電腦上做,確實不方便;
研發老師:這是什么神器,你們為啥不早點推出呢?
謝謝老師們的認可,這是NanoDrop新品:
多功能高精度核酸蛋白測定儀。
1. 檢測上限提高至400mg/ml(IgG)
2. 三次重復測量時間僅需2分鐘
3. 每次檢測僅需2ul樣品
4. 無需任何耗材
5. 占地面積小,僅需572cm
2的空間
6. 一機多用,除了高濃度蛋白檢測,還擁傳統NanoDrop的全部功能
更多關注,請聯系我們:
芮徠(上海)實驗儀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