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聚"新港,揚帆起航-徠卡助力共聚焦技術高端論壇
瀏覽次數:5546 發布日期:2020-12-11
來源:本站 本站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第二屆中國西部共聚焦技術高端論壇在創新港成功舉辦
11月27-28日,由陜西省檢驗檢測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主辦、西安交通大學分析測試中心孟令杰教授與生物醫學實驗中心黃辰教授共同組織承辦、徠卡顯微系統協辦的“2020年第二屆中國西部共聚焦高端論壇”在創新港分析測試中心成功舉行。來自北大、清華、浙大、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等單位的十四名專家進行報告交流,來自全國5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的技術代表參會。
西安交通大學大型儀器共享實驗中心主任、陜西省檢驗檢測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高祿梅處長致歡迎辭,向參會專家介紹了創新港公共平臺規劃建設的內涵和進展情況,并誠摯邀請參會的嘉賓關注和支持創新港公共平臺建設,開展深入的合作研究。丹納赫集團徠卡顯微系統生命科學事業部中國區總監吳長發先生回顧了西安交通大學與徠卡的合作共建成效,表示將在更多領域與創新港開展深層次的合作交流,也祝愿論壇能越辦越好!此次論壇也是中心與徠卡戰略合作協議達成后,徠卡支持舉辦的第二屆共聚焦技術高端論壇。

本次論壇圍繞共聚焦技術在更高(分辨)、更深(度)、更快(掃描速率)和更大(成像區域)等方向深度交流,以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分析測試中心和生物醫學中心已經配置了徠卡的SP8 STED高分辨共聚焦系統和DIVE雙光子共聚焦系統,徠卡顯微系統的高級應用工程師王怡靜和夏先園分別針對這兩種共聚焦技術介紹了高分辨成像和快速熒光壽命成像的應用進展以及雙光子技術的制樣和應用技術。
北京大學工學院席鵬教授、西安交通大學物理學院雷銘教授、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錢駿教授和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黃韶輝研究員分別介紹了他們自主開發的高維偏振結構光超分辨技術、高速彩色三維結構照明顯微成像技術、近紅外二區的大深度和高分辨活體成像技術以及熒光相關光譜和單分子熒光技術等,這些自主開發的新技術和新設備已經從樣機開始走向市場,將為不同的生物成像需求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也標志著我國在共聚焦成像的新技術發展和新設備研發方面已經取得令人驚喜的進步!
清華大學生物醫學測試中心共享儀器平臺技術主管馮倩倩博士、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李小衛副研究員和西安交通大學分析測試中心工程師郝英分別就常見共聚焦技術的特點和各自應用優勢、高級制樣技術以及最新共聚焦技術在多學科交叉領域中的應用進行了報告,為科研團隊合理選擇測試技術和優化制樣工藝提供了很好的幫助。西安交通大學化學學院黨東鋒副教授報告了高熒光效率、近紅外波長和多功能熒光探針的開發和應用進展,這些新型熒光探針與最新共聚焦設備的完美結合有利于推動共聚焦技術的應用發展。
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和附屬中山醫院雙聘教授劉妍君,西北大學光子學與光子技術研究所張策教授、安徽大學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田肖和副教授、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博士后蒿慧文博士分別介紹了共聚焦技術在細胞遷移、血腦屏障胞轉移機制、大視野長時程和快速超分辨成像等領域中的應用。這些精妙設計的應用案例啟發了共聚焦技術無限的應用前景。
本次論壇在17日全天為參會師生奉上了一場學術盛宴,18號安排了全天的上機研討內容,讓大家近距離接觸和了解創新港配備的超高分辨共聚焦顯微鏡、多光子顯微系統、徠卡最新共聚焦成像產品STELLARIS 8(樣機)以及寬場成像新品THUNDER熒光顯微鏡(樣機)。論壇預先征集了一些典型和高難度的共聚焦樣品,由學科教授、平臺工程師和廠商應用工程師聯袂研討,對這些疑難樣品進行測試方案、制樣和測試條件的優化,獲得了較為理想的測試結果。通過研討和答疑,也解決了一部分在制樣、測試參數選擇和實驗結果處理等方面的常見問題。

注:左一:常規共聚焦拍攝的細胞微管、左二:超高分辨共聚焦拍攝的細胞微管;
右一:超高分辨共聚焦拍攝的細胞線粒體、右二:常規共聚焦拍攝的細胞線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