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探討執行“處置突發事件”(簡稱處突)任務對戰士精神行為的影響。本課題分兩個部分進行: ①調查曾執行“處突”任務的戰士1 033名,其中打擊走私200 人,抗洪救災338 人,維護社會治安187 人,追捕逃犯98 人,國際首腦會議執勤210 人,對照組為未執行“處突”任務的戰士200 人。自行設計調查表,調查其精神行為改變。②取36 只成年雄性Wistar 大鼠,分為4 組,每組9 只,建立不同強度的束縛應激損傷模型,采用跳臺實驗檢測空間辨別能力,避暗實驗觀察被動回避反應能力。結果顯示,應激反應程度以追擊逃犯者較重,其次是維護社會秩序、抗洪救災、打擊走私和執行國際首腦會議保衛者,主要表現是入睡困難、健忘、幻覺和無信心等。動物實驗表明,隨應激時間延長,大鼠記憶力和反應能力明顯下降( P < 0101) 。本研究證實,應激可使人和大鼠記憶力和反應能力下降。
關鍵詞 應激,精神行為,突發事件
“處置突發事件(下稱處突) ”是武警部隊的重要任務之一,在執行任務中官兵會受到心理的、環境的、軀體的刺激而產生應激反應。為了探討部隊官兵執行“處突”任
務中對應激反應強度的耐受性及對精神行為的影響,我們于2001 年8 月~2002 年3 月,調查曾經執行各種“處突”任務的官兵1 033 名,了解執行任務過程中的精神行為表現,并提出了預防應激反應的措施。同時,建立應激動物模型,對大鼠進行跳臺和避暗實驗,以探討應激對大鼠記憶和反應能力的影響。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執行“處突”任務組官兵1 033 名,均為健康男性,年齡17~24 歲,入伍2~5 年。文化程度:初中233 名,高中790 名。來自9 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執行的任務包括:打擊走私(200 名) ,抗洪救災(338 名) ,維護社會秩序(187 名) ,追捕逃犯(98 名) ,執行國際首腦會議保衛任務(210 名) 。另選未執行“處突”任務的戰士200 名作為對照組,均為健康男性,年齡17~20 歲,入伍2~4 年。文化程度:初中80 名,高中120 名。
1.2 研究方法
1.2.1 問卷調查 自行設計問卷調查表,向被調查者講清調查的意義,采取不記名方法,一人一表自行填寫。調查內容包括,執行“處突”任務,接受命令或動員后是否出現入睡困難、夜間多夢、早醒、夜語癥、自動動作、健忘、裝病或開小差等表現。在完成任務中是否有幻覺、不接受敵方投降、將敵人致殘、同歸于盡、大小便失禁、無信心或拒絕戰斗等表現。
1.2.2 動物實驗 為進一步闡明應激對機體的影響,尤其是對記憶力的影響,取36 只成年雄性Wistar 大鼠(體重160g 左右,軍事醫學科學院衛生環境醫學研究所二級動物房提供) ,共分為4 組,每組9 只,取束縛應激法,束縛前為對照,束縛后1、2、3、4 周對大鼠行跳臺實驗檢測空間辨別能力和采用避暗實驗觀察大鼠被動回避反應能力。跳臺實驗步驟為: ①將大鼠放入反應箱內適應環境3min ,然后立即通以36V 交流電,動物受到電擊,跳回平臺,躲避傷害,但可再次或多次跳至銅柵上,受到電擊,又迅速跑回平臺上; ②記錄5min 內跳臺次數,以此作為學習成績,24h 后重作測驗,此即記憶保持測驗。避暗實驗步驟為: ①將大鼠面部背向洞口放入明室,同時啟動計時器,動物穿過洞口進入暗室受到電擊,計時器自動停止,取出大鼠,記錄每鼠從放入明室至進入暗室遭電擊所需的時間,此即為潛伏期; ②24h 后重作測驗,記錄每鼠入暗室的潛伏期和5min 內的電擊次數。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t 檢驗和χ2檢驗。
2 結 果
2.1 問卷調查結果在執行“處突”任務接受命令和動員后,追逃犯組和維護社會秩序組人員入睡困難分別為30.6 %和21.9 %,早醒為19.4 %和15.5 %,健忘為9.2 %和5.9 %,不自主動作為8.2 %和4.3 %,與對照組相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 P < 0.01 ,表1) 。在執行“處突”任務中,追逃犯組和維護社會秩序組出現幻覺分別為15.3 %和4.8 %,對完成任務無信心者分別為9.2 %和5.9 %,出現大小便失禁者分別3.8 %和1.1 %,說明這兩項任務執行中,對自身安全危險性較大,戰士處于過度應激狀態下(表2) 。
2.2 動物實驗結果
2.2.1 不同束縛時間對大鼠空間辨別能力的影響 隨著對大鼠束縛時間的延長,大鼠跳臺錯誤次數增多,空間辨別記憶保持的能力下降(表3) 。
表3 不同束縛時間對大鼠空間辨別能力的影響( n = 9)
不同應激 第一次測試(1h) 24h 再測試(1h)
強 度 臺上時間(s) 跳臺次數 臺上時間(s) 跳臺次數
束縛前 260±16 3.5±1.4 275±11 2.7±1.0
束縛1周 240±23 2.3±1.3 247±11(1) 2.2±0.8
束縛2周 210±31(1) 2.8±1.3 205±22(1) 2.5±0.5
束縛3周 79±48(1) 1.9±1.3 69±47(1) 2.0±1.0
束縛4周 31±27(1) 1.3 ±1.0 30±21(1) 1.1±0.8
注:與束縛前比較,(1) P < 0.05
2.2.2 不同束縛時間對大鼠被動回避反應能力的影響
避暗實驗觀察大鼠被動的回避反應能力明顯減弱,束縛4 周后,在明室時間由295s 減少至119s。說明動物記憶和反應能力隨應激時間延長而明顯下降(表4) 。
表4 不同束縛時間對大鼠被動回避反應能力的影響( n = 9)
不同應激 第一次測試(1h) 24h 后再測試(1h)
強 度 明室時間(s) 逃避次數 明室時間(s) 逃避次數
束縛前 294±2 1.8±0.7 295±1 1.7±0.5
束縛1周 293±2 2.2±1.2 282±27 2.8±0.8
束縛2周 273±10(1) 1.8±0.8 273±12(1) 1.8±0.7
束縛3周 241±10(1) 3.5±1.0 229±25(1) 2.8±0.8
束縛4周 135±75(1) 2.0 ±1.6 119 ±76(1) 1.8 ±1.6
注:與束縛前比較,(1) P < 0.01
3 討 論
執行“處突”任務應激反應是指身心正常的武警官兵在環境極端惡劣條件下出現的心理反應,分適度(生理范圍內)和過度兩種狀態。適度的應激反應表現為士兵戰斗、執勤能力提高,而過度的應激反應則表現為戰斗、執勤能力的削弱,甚至是暫時性能力喪失。引起“處突”應激反應的應激源分為一級和二級。“處突”環境對參加人員的心理威脅為一級應激源。即在所有創傷性“處突”環境下,官兵所“感受到的”任務對自己生命的嚴重威脅,以及其所產生的無法適應的感覺和隨之產生的持久的憤怒和無助的感覺。此階段主要表現為焦慮、恐懼、眠、健忘等。二級應激源是“處突”人員應激的“免疫防御”能力削弱的因素。主要包括睡眠剝奪、過度疲勞、營養不當及無食、水等。一級應激源對“處突”應激反應的作用是引發,二級應激源的作用是誘發。本組調查表1 內容為一級應激源的作用,而表2 內容為二級應激源作用。本組調查發現,武警戰士應激反應程度以追捕逃犯者較重,其次是維護社會秩序、抗洪救災、打擊走私和執行國際首腦會議保衛者,主要表現是入睡困難、健忘、幻覺和無信心等。本組動物實驗也證明,隨應激時間延長,大鼠的記憶力和反應能力顯著下降,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說明應激可使人和大鼠記憶能力和反應能力下降,且與應激強度、時間、環境和心理素質等因素有關。擬真訓練或執行安全的國際首腦會議保衛等不可能對官兵的生命構成現實威脅的任務,只能部分提高應激耐力,達不到令人滿意的預防“處突”應激反應的效果。
在執行“處突”任務中,真正能夠對抗應激源,能很好預防戰斗應激反應的是指揮員的卓越指揮能力和部隊內部強大的凝聚力。在特定環境下,戰士生存或免受損傷的希望是寄托在指揮員的指揮技巧及引導士兵信任的能力上。指揮員對應激反應要有正確認識,應看作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不能成為離開部隊的理由。應激反應的預防要點有:要做好思想工作,加強睡眠管理,保證充足的水和食物供應。應激反應較強者采用就近、及時、期望三原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