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動物實驗方法常常需要在多個時間點宰殺實驗動物以獲得數據。相比之下,小動物活體成像技術具有直接觀測、可同時觀測多個實驗動物、對同一個研究個體可進行長時間反復跟蹤成像又無需處死動物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生命科學研究領域。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帶來有關活體成像技術知識。
一,什么是小動物活體成像技術?小動物活體成像技術是指應用影像學方法,對活體狀態下的生物過程進行組織、細胞和分子水平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其基本原理是光可以穿透實驗動物的組織并且可由儀器量化檢測到光強度,同時反映出細胞的數量。常用于皮下移植瘤、原位移植瘤和尾靜脈注射轉移瘤等模型中。小動物活體成像技術主要分為可見光成像(optical)、核素成像(PET/SPECT),核磁共振成像(MRI),計算機斷層掃描(CT)和超聲成像(Ultrasound)五大類,下表為這幾種技術的差異匯總。
表1常見的幾種小動物活體成像技術優缺點
體內可見光成像主要包括生物發光與熒光兩種技術。前者是用熒光素酶基因標記DNA,利用其產生的蛋白酶與相應的底物熒光素(luciferin)發生生化反應,產生生物體內的光信號。后者則采用GFP、RFP等熒光報告基因和FITC、Cy5、Cy7等熒光素及量子點(quantumdot,QD)進行標記,通過激發光和發射光獲取成像。
表2生物發光與熒光成像優缺點
二,生物發光成像實驗實驗步驟:
用熒光素酶基因標記腫瘤細胞等。
篩選陽性克隆、繪制標記物的發光梯度曲線等。
選擇轉染率相對高且穩定的一批細胞進行體內實驗。
麻醉實驗動物。
注射底物熒光素。最佳的檢測時間是在注射后10到15分鐘之間。(對于不同的動物模型,發光動力學過程并不完全一致,最好先進行預實驗確定何時發光信號最強)
成像。
結果呈現:
皮下移植瘤模型:
原位移植瘤模型:
尾靜脈注射移植瘤模型:
實驗步驟:
用熒光報告基團(GFP、RFP、Cy5、Cy7等)進行標記(注射入小鼠體內)。
小鼠經過麻醉后放入成像暗箱平臺,照明燈拍攝第一次背景。
照明燈自動關閉,動物成像。
常用熒光染料:DIR、DID、CY5、CY5.5
結果呈現:
脾臟包膜肝轉移模型:
以上就是小動物活體成像技術有關知識。另外,逐典生物可提供D-熒光素鉀鹽(點擊查看更多關于D-熒光素鉀鹽的信息),高純度熒光素底物與活體成像儀器完美支持生物發光成像,精準監測你的細胞狀態和基因表達情況。
想了解更多請前往上海逐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網https://www.chaselection.com,官微:CS_Chase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