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抗體反應原理、特點和影響因素介紹
瀏覽次數:571 發布日期:2024-2-6
來源:本站 僅供參考,謝絕轉載,否則責任自負
抗原抗體的反應原理:
Ag決定簇和Ab分子超變區分子間的結構互補性;分子表面特異的可逆的弱結合力;親水膠體轉化為疏水膠體。
1、 親和力(affinity) 是抗體分子上一個抗原結合點與對應抗原表位之間相互適應而存在的引力。這是抗原與抗體之間固有的結合力。
2、親合力(avidity) 是指反應系統中整個抗原分子與相應抗體之間的結合能力。
親和力與親和性、抗體的結合價和抗原的抗原決定簇數目相關。親和力越大,抗原抗體結合越牢固。
K=抗原抗體復合物濃度/(游離抗原濃度*游離抗體濃度)
K值大的抗體與抗原牢固結合,不易解離,說明該抗體有高親和力。
親水膠體轉化為疏水膠體:血清學反應條件下,抗原抗體均帶負電荷,使極化的水分子在其周圍形成水化層,成為親水膠體。
當抗原與抗體結合后,表面電荷減少,水化層變薄,失去親水性能,抗原抗體復合物成為疏水膠體。 電解質作用下,中和膠體表面電荷,使疏水膠體靠攏,形成可見的抗原抗體復合物。
抗原抗體反應的特點:
1、特異性:抗原與抗體結合反應的專一性。分子基礎:抗原表位與抗體分子高變區之間空間構型的互補性
2、交叉反應:兩種不同的抗原分子具有部分相同或類似結構的抗原表位,可與彼此相應的抗血清發生反應
3、可逆性: 解離后抗原抗體仍保持原有理化性質和生物活性。
4、影響因素:抗體與抗原間的親合力,親合力越高,結合越牢固,越不易解離;環境因素-pH、離子強度
5、比例性:抗原與抗體發生可見反應需遵循一定的量比關系。前帶(prezone):抗體過量。后帶(postzone):抗原過量。等價帶(equivalence zone):抗原抗體比例合適
6、階段性:親水膠體轉疏水膠體的化學和物理變化過程:抗原抗體特異性結合(幾秒至幾分鐘,不出現可見反應),非特異性促凝集(抗原-抗體復合物在適合溫度pH電解質等環境因素影響下,進一步交聯和聚集,出現肉眼可見沉淀、凝集、細胞溶解等反應,數分鐘至數小時)
3、抗原抗體的反應影響因素:
反應物自身因素:
抗原:1.理化特性2.Ag決定簇數量3.Ag決定簇種類
抗體:1.來源2.特異性與親和力3.濃度
環境條件:
電解質:0.85%NaCl*使[ Ag-Ab ]表面的電勢下降,失去電荷,破壞水化層,形成凝集或沉淀。濃度過高出現鹽析。
酸堿度:pH6~9*酸凝集:當pH為3左右時,接近細菌Ag的等電點,可出現非特異性凝集。
蛋白質具有兩性電離性質,每種都有固定的等電點。反應液中pH過高或過低都可影響抗原或抗體的理化性質。
溫度:15~40℃,冷凝集為4℃。在一定范圍內,溫度增高,分子運動加快,反應速度加快,但結合不牢固,易解離;溫度低,反應速度慢,但結合牢固。
四、抗原抗體反應的類型:
沉淀反應;凝集反應;補體參與的反應;中和反應;免疫標記
免疫原和抗體的制備(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備;單克隆抗體與基因工程)
1、免疫原是誘導機體產生抗體并能與抗體發生反應的物質。半抗原是指僅有抗原性而無免疫原性的物質,與載體結合后可具有免疫原性。
2、特異性IgG抗體的純化方法有鹽析法、凝膠過濾法、離子交換層析法、親和層析法等;制備單價特異性抗血清可采用親和層析法和吸附劑方法。
1)、可溶性免疫原制備:粗提——組織勻漿制備,細胞的破碎。
2)、可溶性免疫原提純:超速離心法,選擇性沉淀法,凝膠層析法,離子交換層析法,親和層析法,電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