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蛋白質芯片技術是在DNA芯片技術基礎上發(fā)展的一項蛋白質組學技術。其原理是將大量不同的蛋白質分子(如酶、抗原、抗體、受體、配體、細胞因子等)通過微陣列的形式有序排列在固相載體表面,利用蛋白質與蛋白質或者蛋白質與其他分子之間的特異性結合,獲得與之特異性結合的待測蛋白(如血清、血漿、淋巴、間質液、尿液、滲出液、細胞溶解液、分泌液等)的相關信息,便于我們分析未知蛋白的組分、序列,體內表達水平、生物學功能、與其他分子的相互調控關系、藥物篩選、藥物靶位的選擇等。
蛋白質芯片技術的出現,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比傳統(tǒng)的凝膠電泳、Western blot和Elisa更為方便和快速研究蛋白質的方法。該方法具有高通量,微型化和快速平行分析等優(yōu)點,不僅對基礎分子生物學的研究產生重要影響,也在臨床診斷、療效分析、藥物篩選及新藥研發(fā)等領域有著廣泛應用。
特點
①蛋白芯片具有高特異性、重復性、準確性。這是由抗原抗體之間、蛋白與配體之間的特異性結合決定的。
②蛋白芯片具有高通量和操作自動化的特點,在一次實驗中可對上千種目標蛋白同時進行檢測,效率極高。
③可發(fā)現低豐度、小分子量蛋白質,并能測定疏水蛋白質,特別是膜蛋白質。
④蛋白芯片具有高靈敏性,只需0.5-5μL樣品,或2000個細胞即可檢測。
蛋白芯片技術在分子生物學及生物化學基礎研究中的應用
01 在蛋白質水平上檢測基因的表達
由于基因轉錄產物mRNA數量并不能準確反映基因的翻譯產物蛋白質的質與量,因此在蛋白質水平上檢測基因的表達對于了解基因的功能非常重要。蛋白質芯片技術產生前,蛋白質雙向電泳技術是蛋白質組規(guī)模上進行蛋白質表達研究的唯一方法,但這種技術操作繁瑣而且難以快速檢測樣品中成百上千種蛋白質的表達變化。蛋白質芯片的特異性、靈敏性和高通量等特點,在檢測基因表達終產物蛋白質譜的構成及變化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02 高通量篩選抗原/抗體相互作用
目前蛋白質芯片檢測利用最廣泛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是抗原抗體的特異性識別和結合,單克隆抗體是蛋白質芯片檢測中使用最廣泛的生物分子。運用蛋白質芯片可以研究不同抗原/抗體的特異性作用,而且對于檢測樣品中極微量的抗原/抗體分子作用非常有利。
03 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分析
酵母雙雜交系統(tǒng)是近年來基因組規(guī)模上研究蛋白質相互作用的主要方法,但存在體內操作、假陽性、假陰性和外源蛋白質折疊、修飾等局限。蛋白質芯片技術不依靠任何生物有機體而在體外直接檢測目標蛋白質,實驗條件可隨意控制,同時實驗步驟自動化程度高,一次分析的蛋白質數量巨大,因而成為目前除酵母雙雜交系統(tǒng)外進行大規(guī)模研究蛋白質相互作用的主要方法。
04 酶/底物作用分析
耶魯大學的Snyder小組用蛋白芯片對酵母基因組編碼的119種蛋白激酶的底物專一性進行了研究。實驗中將蛋白激酶表達為谷胱甘肽轉移酶(GST)融合蛋白,針對17種不同的底物,平行測定了119種GST2蛋白激酶融合蛋白的底物專一性,發(fā)現了許多新的酶活性,大量蛋白激酶可以對酪氨酸進行磷酸化,而這些激酶在催化區(qū)域附近有共同的氨基酸殘基。也證明了蛋白質芯片可作為高通量篩選酶-底物作用的良好平臺。
蛋白芯片的檢測
目前蛋白芯片的檢測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以質譜技術為基礎的直接檢測法,采用表面增強激光解析離子化-飛行時間質譜技術,用激光解析電離的方法將保留在芯片上的蛋白質解離出來。具體過程為:芯片經室溫干燥后,加能量吸附因子如芥子酸,使其與蛋白質結合成混合晶體,以促進蛋白質在飛行時間質譜檢測中的解析和離子化,利用激光脈沖輻射使芯池中的分析物解析成荷電粒子,根據不同質荷比離子在儀器場中的飛行時間長短不一,通過飛行時間質譜來精確地測定出蛋白質的質量,并由此繪制出一張質譜來,以分析蛋白質的分子量和相對含量。
另一種為蛋白質標記法,樣品中的蛋白質預先用熒光染料或同位素等標記,結合到芯片上的蛋白質就會發(fā)出特定的信號,用CCD照相技術及熒光掃描系統(tǒng)等對激發(fā)的熒光信號進行檢測。與飛行時間質譜相比,該方法定量更加準確,操作也更加簡便。與DNA芯片一樣,蛋白質芯片同樣蘊含著豐富的信息量,必須利用專門的計算機軟件進行圖像分析、結果定量和解釋。其中應用最廣的是熒光染料標記法,原理較為簡單、使用安全、靈敏度高,且有很好的分辨率。可直接用廣州博鷺騰 GelView 6000Plus進行拍攝。
GelView 6000Plus智能圖像工作站
GelView 6000Plus 配備600萬像素科學級制冷CCD相機,制冷溫度為環(huán)境溫度下 55℃,極低的暗電流,很大程度降低背景干擾。而且獨有的紅外感應開關,自動控制樣品臺的開啟與關閉,同時也減少了實驗時對儀器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