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生物系Bing Sun、McLean Sherrin、Richard Roy揭示了AMPK缺失導致的異常表觀遺傳修飾(特別是組蛋白H3K4me3的異常沉積)如何通過形成異常的R-loop結構(RNA-DNA雜合體)影響基因組穩定性,并導致生殖缺陷。還探討了這些表觀遺傳修飾和R-loop的跨代遺傳性,以及它們對生殖細胞完整性和DNA損傷響應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以“Unscheduled epigenetic modifications cause genome instability and sterility through aberrant R-loops following starvation”為題發表于《Nucleic Acids Research》(NAR)期刊。
標題:Unscheduled epigenetic modifications cause genome instability and sterility through aberrant R-loops following starvation(饑餓后,異常的的表觀遺傳修飾通過異常的R-loop結構導致基因組不穩定性和不育) 發表時間:2023-1-11 發表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 影響因子:IF 16.6 / 1區 技術平臺:ChIP-seq、DRIP-seq
A. H3K4me3 ChIP-seq分析的樣本收集方案。 P0代L1滯育期動物在M9緩沖液中饑餓3天,隨后讓幼蟲進食直至收集F2代成蟲。
B. H3K4me3 ChIP-seq信號在rps-20、orc-5、tlf-1、mdt-18和rpb-10基因的啟動子-TSS區域的基因組瀏覽器快照。綠條表示啟動子-TSS區域的H3K4me3信號peaks。軌跡高度代表測序reads數。
C. 野生型(WT)與AMPK突變體在TSS處的H3K4me3信號的線性軌跡。
D. WT和aak-1/2動物在TSS處的H3K4me3信號的k均值聚類熱圖。
E. H3K4me3 peaks的注釋和定位分析。 分析了比對到啟動子-TSS、轉錄終止位點(TTS)、外顯子和其他區域的H3K4me3 peaks。在aak-1/2突變體中,peaks主要累積在啟動子-TSS區域。
F. 饑餓的AMPK突變體中異常的H3K4me3位點參與轉錄。 在L1滯育后的野生型(N2)和AMPK突變體F2成蟲中進行抗H3K4me3的ChIP實驗。
G. 饑餓的AMPK突變體中活躍轉錄水平更高。 使用4sU標記法評估饑餓的AMPK突變體L1幼蟲的F2代后代中的活躍轉錄,同時處理的野生型對照組也進行了類似分析(左圖)。在10分鐘脈沖標記后評估并定量了4sU的摻入率(右圖)。
A. 饑餓后的AMPK突變體(P0代)的生殖表型并非由蛋白質合成時機不當引起。上圖:野生型(WT)和aak-1/2幼蟲在含有CHX(濃度如圖所示)的M9緩沖液中維持3天后,轉移至營養充足的培養基中。圖中顯示的是成蟲的可育比例,樣本量n≥150。下圖:在饑餓期間用CHX處理的AMPK突變體后代(F1和F2代)中,繁殖力缺陷并未得到恢復。圖中顯示的是aak-1/2突變體及其后代(F1和F2代)中繁殖力降低的頻率,樣本量n≥50。
B. R-loop在AMPK突變體的生殖細胞中積累。代表性顯微照片顯示了饑餓的AMPK突變體和WT年輕成蟲生殖細胞中的R-loop。thoc-2突變體的生殖細胞作為R-loop檢測的陽性對照。WT和aak-1/2的L1幼蟲饑餓3天后轉移至營養充足的條件下。生殖細胞經固定后,用S9.6抗體(紅色,標記R-loop)進行免疫染色,并用DAPI(藍色)進行復染。圖中框出的部分在下方以更高倍率顯示(N=3,n=100)。星號(*)表示遠端尖細胞;比例尺:5μm。右側圖:通過免疫熒光定量分析顯示,饑餓的AMPK突變體生殖細胞中R-loop的總體豐度顯著增加;n=100。
C. R-loop在AMPK突變體的原始生殖細胞(PGC)中形成,并在表達RNH-1后得以緩解。WT和aak-1/2的L1幼蟲饑餓3天后,用S9.6抗體(綠色,標記R-loop)進行免疫染色,并用生殖細胞特異性標記物HIM-3同源物(HTP)-3(紅色)進行復染。類似地,表達生殖細胞特異性RNH-1轉基因(pie-1p::rnh-1)的饑餓突變體動物的R-loop水平與對照組相似。每種基因型的PGC中R-loop水平被定量并以圖形顯示。白色箭頭表示PGC(注意饑餓的AMPK突變體有額外的PGC)。
D. R-loop在AMPK突變體中隨著后代延續逐漸減少。通過免疫熒光使用S9.6抗體(紅色,標記R-loop)和DAPI(藍色)復染,檢測P0(n=83)、F2(n=100)和F5(n=81)成蟲生殖細胞核中的DNA-RNA雜合體。白色箭頭表示R-loop(S9.6)焦點。P0(n=83)、F2(n=100)和F5(n=81)通過S9.6抗體進行免疫熒光分析。
圖3. R-loop形成與H3K4me3異位沉積相關。
A. 基因組瀏覽器快照顯示基因鄰近區域和RNH軌跡的DRIP-seq信號。 綠色條表示R-loop peaks calling。軌跡高度代表reads數。
B. 野生型(WT)與aak-1/2基因組的DRIP-seq output(peak分數和數量)的整體比較。
C. DRIP-qPCR驗證。 收集了經過或未經DRB處理的饑餓的aak-1/2突變體的F2后代(饑餓3天)進行DRIP分析。選擇tig-3作為陰性對照;n=3,均值±標準誤(S.E.M.)。以input基因組DNA為基準進行信號值歸一化并繪制。
D. 以所有R-loop peaks為中心的GC偏好Meta圖。
E. 通過HOMER分析AMPK突變體與WT DRIP-seq鑒定的四個富集的de novo motif。
F. 上:注釋和R-loop peaks定位分析,顯示peaks比對到啟動子-TSS、轉錄終止位點(TTS)、外顯子、內含子和其他區域。在aak-1/2突變體中,peaks主要累積在啟動子-TSS區域。
G. 下:WT或饑餓aak-1/2突變體F2后代DRIP-seq信號分布餅圖,顯示基因內與基因間區域分布。
H. 基因組瀏覽器快照顯示饑餓的AMPK突變體F2后代中R-loop信號與H3K4me3水平正相關的代表性樣本。
A. AMPK突變體L1幼蟲對基因毒性應激敏感,并在饑餓后變得超敏感。饑餓或進食4小時的L1幼蟲被暴露于25 mM HU和0.01% MMS中,這些濃度低于之前確定的導致野生型(WT)動物不育的閾值(48)。
B. 饑餓的AMPK突變體生殖細胞中RAD-51焦點異常增加。
C. RAD-51焦點的數量和出現時間在生殖細胞的六個區域中的定量分析:有絲分裂區、過渡區、早中期偶線期、中期偶線期、晚中期偶線期和雙線期,n>5。
D. 代表性顯微照片顯示3天饑餓的L1幼蟲原始生殖細胞(PGC)中的RAD-51焦點。
E. 免疫熒光顯微照片顯示饑餓的WT、aak-1/2突變體以及aak-1/2;pie-1p::rnh-1轉基因線蟲的年輕成蟲生殖細胞晚中期偶線期區域中的RAD-51焦點。
F. 饑餓的AMPK突變體F2后代生殖細胞中異常豐富的RAD-51信號與R-loop重疊。上圖:PLA信號以紅色斑點表示。星號(*)表示遠端尖細胞。下圖:每條生殖腺中帶有PLA焦點的細胞核的百分比定量分析。顯示AMPK突變體生殖腺的單抗體對照;n=5。
G. 左圖:饑餓的WT與AMPK突變體生殖腺中增加的細胞死亡依賴于DNA損傷。通過計數生殖腺臂中異常細胞死亡(CED)-1::GFP陽性細胞來定量凋亡小體。箱線圖顯示組內平均值、50%范圍和最小到最大值,n=25。右圖:去除cep-1信號通路會增加饑餓的WT與AMPK突變體生殖腺中的胚胎致死率。定量分析之前饑餓的指定基因型動物F2后代中的胚胎致死率。樣本數量:WT,n=10;aak-1(tm1844) I,aak-2(ok524) X,n=10;aak-1(tm1844) I,aak-2(ok524)X;cep-1(gk138) I,n=20;cep-1(gk138) I,n=20。
A. pie-1p::rad-51的多拷貝陣列可以部分恢復AMPK突變體在饑餓后的生殖能力。轉基因L1幼蟲在20°C下于M9緩沖液中維持72小時,隨后恢復到營養充足條件下。在恢復后96小時評估生育百分比。
B. 模型展示了在急性饑餓期間發生的AMPK依賴性事件。AMPK限制了異常的H3K4me3沉積及其隨后導致的轉錄,這種轉錄增加了R-loop的形成和基因組不穩定性。
參考文獻: Sun B, Sherrin M, Roy R. Unscheduled epigenetic modifications cause genome instability and sterility through aberrant R-loops following starvation. Nucleic Acids Res. 2023 Jan 11;51(1):84-98. pii: 6887602. doi: 10.1093/nar/gkac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