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信息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暨北京市腫瘤防治研究所,核醫學科,國家藥監局放射性藥物研究與評價重點實驗室,惡性腫瘤發病機制及轉化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貴州醫科大學醫學院等團隊的研究成果Construction and preclinical evaluation of a 124I-labelled bispecific antibody targeting PD-L1 and PD-L2(靶向PD-L1和PD-L2的124I標記雙特異性抗體的構建和臨床前評價)在學術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IF=10.057)發表。平生公司的小動物PET/CT(型號:Super Nova)產品在論文中提供了重要的腫瘤小鼠PET/CT圖像和定量分析。
文獻背景
實驗目的:目的NB12是一種雙特異性抗體,由兩個抗程序性細胞死亡配體1(PD-L1)納米體和兩個反程序性細胞死亡率配體2(PD-L2)納米體組成。本研究的目的是設計一種靶向PD-L1/2的新型示蹤劑[124I]I-NB12,并進行臨床前評估,動態監測PD-L1/2表達,以確定癌癥患者對ICI治療的反應性。
實驗結果:[124I]I-NB12的放射化學產率為84.62±3.90%,放射化學純度(RCP)大于99%。[124I]I-NB12對PD-L1(Kd=19.82nM)和PD-L2(Kd=2.93nM)具有高親和力。細胞攝取實驗證實,A549-PDL1/2細胞對[124I]I-NB12的攝取大于A549細胞。分布相和消除相的半衰期分別為0.26小時和4.08小時。與注射后24小時的A549荷瘤小鼠相比,Micro-PET/CT顯示A549-PDL1/2荷瘤小鼠的腫瘤區域有顯著的[124I]I-NB12攝取。免疫組織化學和HE染色實驗證實,成功構建了荷瘤小鼠。
實驗結論:作者構建了一種靶向PD-L1和PD-L2的雙特異性抗體,即[124I]I-NB12。生物學評估揭示了其對PD-L1/2的特異性和親和力,微PET/CT證實了在體內觀察腫瘤PD-L1/2是可行的。使用[124I]I-NB12可能是一種很有前途的策略,用于識別可能受益于ICI治療的癌癥患者。
實驗方法
動物模型
使用5周齡雌性昆明(KM)小鼠進行藥代動力學、生物分布和毒性試驗。將A549、A549-PDL1和A549-PDL2細胞(1×106/100µL)注射到5周齡雌性BALB/c裸鼠的腋窩中,以構建皮下異種移植物小鼠模型。
[124I]將I-NB12(3.7 MBq/200µL)靜脈注射到攜帶腫瘤的小鼠體內(n=3)。在異氟烷麻醉下,分別在3小時、24小時、48小時和72小時進行Micro-PET/CT(Super Nova PET/CT,Pingseng Health,China)成像,方案涉及10分鐘的靜態PET掃描。Avatar 3(Pingseng Healthcare)基于CT數據通過衰減校正重建PET圖像。繪制感興趣區域(ROI)并用于量化示蹤劑攝取。結果顯示為最大標準攝取值(SUVmax)。在微PET成像前3天,給小鼠喂食0.5%的碘化鉀溶液,作為甲狀腺和胃的預阻斷劑。
圖5 腫瘤模型小鼠的微PET/CT成像和ROI分析。(A)腫瘤模型的微型PET/CT成像,虛線圓圈表示腫瘤病變。(B) [124I]I-NB12在不同時間點在A549-PDL1小鼠器官中的SUVmax。(C) [124I]I-NB12在不同時間點在A549-PDL2小鼠器官中的SUVmax。(D)不同時間點A549小鼠器官中[124I]I-NB12的SUVmax。(E)每組不同時間點的腫瘤SUVmax。
文獻結論
在作者的研究中,作者評估并表征了[89Zr]Zr標記的Ab253(一種靶向人CD146的特異性抗體)作為CD146特異性黑色素瘤顯像劑的能力,該顯像劑能夠描繪不同的CD146表達。對攜帶黑色素瘤的小鼠進行長達10天的PET成像,觀察到腫瘤對放射性示蹤劑的強烈攝取,這與CD146表達水平密切相關。體外和離體研究證實了這一點。在這里,作者展示了在黑色素瘤模型中使用Ab253作為體內靶向劑進行PET無創成像的能力。由于CD146在各種腫瘤中的過表達,特別是黑色素瘤,作者預計這種放射性標記的抗體將在黑色素瘤診斷、患者分層和治療反應監測中發揮重要作用。
使用設備
Super Nova® Micro PET/CT(III 代外觀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