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小藥說藥
引言
近日,阿法納生物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育才教授團隊合作,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在線發表題為 “Generation of tolerogenic antigen-presenting cells in vivo via the delivery of mRNA encoding PDL1 within lipid nanoparticl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創新性地構建了低免疫原性脂質納米顆粒(LNPs)遞送PD-L1 mRNA,在體內直接編程生成耐受性抗原呈遞細胞(tol-APCs),在類風濕性關節炎與潰瘍性結腸炎等自身免疫病模型中展現出卓越療效。
一、自身免疫治療的變革時刻已至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類因免疫系統“誤傷”自身組織所引發的慢性疾病,常見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炎癥性腸病、多發性硬化和1型糖尿病等。全球患者超過5億人,且發病率持續上升,年輕化趨勢明顯,長期治療負擔沉重。
盡管近年來CAR-T細胞療法等技術不斷取得突破,但其需體外操作、生產成本高昂、患者個體差異大、副作用風險高等問題,限制了其在自身免疫領域的廣泛應用。市場迫切需要一種更高效、安全、成本可控、適配廣泛人群的新型療法來打破治療瓶頸。
二、mRNA技術首次走向“免疫耐受”新路徑mRNA技術自新冠疫情以來迅速成熟,已驗證其在疫苗和腫瘤治療中的高效表達與快速響應能力。目前全球數百項mRNA藥物臨床試驗主要集中在預防性疫苗和腫瘤免疫治療兩大領域。但“免疫激活”并非mRNA的唯一方向,其可編程、可遞送、可控制表達的特性同樣具備誘導“免疫耐受”的巨大潛力。
此次的突破性研究,將mRNA應用拓展至“誘導免疫耐受”這一全新方向,首次實現無需體外細胞操作、直接在體內構建功能性tol-APCs的治療策略。該策略不僅能選擇性抑制致病性T細胞活化,還能擴大調節性T細胞(Tregs)群體,真正實現“精準抑制病灶、重建免疫耐受”的自免治療新機制,具有極強的疾病特異性和長期療效潛力。
三、引領mRNA“第三賽道”變革:巨大的產業空間與前瞻布局隨著預防性疫苗和腫瘤治療兩大mRNA主賽道日益成熟,全球mRNA產業正急需拓展新的技術方向和商業空間。相比疫苗與腫瘤治療通常面臨的突變抗原和免疫逃逸問題,自身免疫病中相對穩定的自身抗原靶點,使其天然適配mRNA誘導免疫耐受的機制。
在商業化方面,全球自身免疫疾病藥物市場已超過1000億美元,并仍以每年近8%的速度增長。當前主流治療藥物多為廣譜免疫抑制劑,易造成長期副作用和治療耐藥。mRNA tol-APCs技術則有望實現“抗原特異性耐受”,為患者帶來治本級療效的同時,重塑行業治療格局。
該策略的最大技術優勢在于突破了傳統CAR-T等細胞療法對體外細胞改造與擴增的依賴,基于可規模化生產的mRNA與LNP系統,具備“平臺化、標準化、個體化”三位一體的應用潛力,將顯著提升藥物生產效率、降低治療成本,為臨床治療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