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已有300多年的發展史的精密光學儀器,顯微鏡由一個透鏡或幾個透鏡的組合構成的一種光學儀器,是人類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物之一。在它發明出來之前,人類關于周圍世界的觀念局限在用肉眼,或者靠手持透鏡幫助肉眼所看到的東西。
自從有了顯微鏡,一個全新的世界展現在了人類的視野里,人們看到了過去看不到的許多微小生物以及從人體到植物纖維等各種東西,包括內部構造構成生物的基本單元——細胞,那么光學顯微鏡能看到多小呢?小編在萬能的網絡中找到了如下圖片,從圖中可以看出,真核細胞: 10-100 μm;原核細胞: 1-10 μm;細胞核: 約 7 μm;線粒體: 0.5-1 μm;大多數病毒: 20-100 nm;納米材料: 0.1-100 nm。
肉眼最低可以區分0.2mm;光學顯微鏡最低可以區分200nm;更小的支原體、病毒都需要使用電子顯微鏡進行觀察,電子顯微鏡最低可以分區0.2nm。
那如何計算放大倍數呢?
光學總放大倍率=目鏡的倍率X物鏡放大倍率
數字總放大倍率=目鏡放大率X物鏡X數字放大率
(注:如有附加物鏡,也要把附加物鏡算上)
以Revolve正倒置一體顯微鏡的明場觀察為例:
光學放大倍率=目鏡倍率(10X)X物鏡放大倍率(4X,10X,20X,40X,60X,100X)
總放大倍率=目鏡放大率(10X)X物鏡(4X,10X,20X,40X,60X,100X)X成像相機放大率(1X,1.5X)。
Revolve正倒置一體顯微鏡使用12.9”的iPAD pro進行顯示,可以進行數碼放大倍數的計算。
關于數碼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算法有很多。小編找到兩種比較常見的方法。
1:直接對圖像進行測量。
Revolve正倒置一體顯微鏡可以通過Echo app的注釋功能,直接添加標尺,然后拿直尺直接測量顯示器上標尺的長度。
將顯示器上的測量結果÷標尺每格的實際長度=物體被放大的倍數。
物體被放大的倍數÷當前物鏡的倍數=數碼放大倍數。
通常在圖像中加標尺來表示物體被放大的倍數。
2:通過公式計算實際的放大倍數。
數碼放大倍數=物鏡倍數×(25.4×屏幕尺寸(英寸)÷成像相機對角線的長度)×適配器的放大倍數,如果系統放大倍數,還需要乘以系統放大倍數。
其中:
·物鏡倍數指的是您當前使用的顯微鏡的物鏡鏡頭的倍數,如20倍。
·適配器的放大倍數:指的顯微鏡與成像設備連接部分的放大倍數,通常為1倍,也有0.35、0.5、0.63倍。
·25.4*屏幕尺寸(英寸):可以把屏幕尺寸換算成毫米計算,1英寸等于25.4mm。
·成像相機對角線的長度:指的是成像相機的芯片尺寸,常用是1/3英寸、1/2英寸、2/3英寸的,相對應的長度分別為6mm;8mm;11mm。
(內容源自網絡內容整理,如有雷同或版權等問題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