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實驗中小鼠繁育是十分重要的環節,尤其是基因修飾小鼠,需要繁育很多的后代才能獲得足夠的實驗組。
可是好不容易等到孕鼠生產,小鼠仔竟然被它們的媽媽吃掉了,好崩潰,實驗又要等等等。
為了避免以上情況發生,一定要提前預防小鼠食仔!下面讓我們一起看看小鼠食仔有哪些常見因素以及如何預防:
小鼠居住環境
環境擁擠造成的一種壓迫效應可導致動物吃仔,環境擁擠表現在飼養密度大、空間小、溫度高。
預防:
對于懷孕母鼠,要提前考慮到鼠仔出生后的空間,飼養密度過大,后期鼠仔出生后除了會增加被吃的概率,還會增加被踩踏致死的概率。
因此當雌鼠腹部明顯膨隆確定其受孕后,盡量把孕鼠獨置一籠,以避免其他成年鼠對鼠仔的傷害,也為接下來的產仔和哺乳做好準備。注意動作需輕柔,以免孕期母鼠受驚而增加產后吃仔的可能性;并且建議給母鼠添加柔軟的做窩材料如紙球,紙片等。
外界干擾我們常說膽小如鼠,而孕期以及產后的小鼠則更加敏感,甚至有些神經質,外界干擾容易導致出現驚慌、煩躁等癥狀,引起母鼠咬食幼仔。因此要減少外界干擾,如光照、噪音、氣味改變以及經常性觀察。
預防:
光照條件:光照包括照度、光線波長及光照時間三個因素,光照時間過長或過短都對實驗動物不利。一般,動物照度控制在15-20lx(勒克斯),工作照度不低于200lx較適宜,既適應動物需要,又方便工作人員觀察和操作。
噪音預防:動物房室內噪音控制在60dB以下,在小鼠產仔后一周,盡量更加小心。
氣味改變:母鼠對氣味的變化非常敏感,若鼠籠混入陌生的味道,或者母鼠嗅到鼠仔身上有特殊氣味,鼠仔就很可能被吃掉!因此在鼠仔剛出生的前幾天,禁止用手去觸摸,如實驗必需,可以用鑷子輔助翻動,翻動過后給鼠仔抹上母鼠的氣味,比如糞便、尿液等,以便使母鼠能辨認出鼠仔。
還有就是產后一周內盡量不換籠盒,如果必須換,也建議保留部分臟墊料和糞便放在鼠仔周圍,以免出現母鼠食仔以及拒絕帶仔現象。
此外,也要注意,母鼠懷孕初期切勿將其放入陌生雄鼠籠內或含有陌生雄鼠化學氣味的環境中,否則容易產生布魯斯效應誘發孕鼠流產(布魯斯效應是指新受孕雌鼠因與陌生雄鼠直接接觸或暴露于含有陌生雄鼠化學氣味的環境中,而引起的妊娠阻斷概率增加的現象)。
經常觀察:母鼠很容易收到驚嚇,尤其是鼠仔出生第一天盡量不要打擾母鼠與幼仔,到第二天母鼠就比較能容忍被打擾的狀況了。
小鼠飲食
生產以及哺乳期,母鼠對于營養的需要也會更高一些,若母鼠營養不足則會對鼠仔下狠手。
預防:
在生產前可以判斷母鼠是否缺乏營養,比如觀察毛色和精神狀態,或者提前補充營養物質,如添加雞蛋、黃豆、瓜子等,以滿足哺乳期母鼠對脂肪、蛋白質及維生素等營養的大量需求,增加產奶量,從而降低吃仔率。
小鼠自身原因
“世上只有媽媽好”,但是并非每一只母鼠都是好媽媽,原因可能是第一次做媽媽,經驗不足,比較神經質,也或者是受”原生家庭”的影響。比如母鼠的媽媽未給予它足夠的母愛,它就會按照自己的成長軌跡照顧下一代,結果造成鼠仔被吃掉或者被活活餓死。
預防:
這種情況如果出現在第一胎,是很難預防的,畢竟只有鼠仔出生后才能知道母鼠母性如何。如果出現一次之后,為了更好的避免食仔,建議提前預備母性好的產期接近的ICR小鼠做奶媽。
ICR小鼠性格比較溫順,比較適合做奶媽,可以提前準備懷孕的ICR小鼠備用,待母鼠產仔后,將鼠仔替換ICR鼠仔,替換時給鼠仔抹上ICR母鼠的糞便或尿液,讓鼠仔有ICR的味道,這樣鼠仔就能有溫順的鼠奶媽,逃離驚恐的“原生家庭”。
自然淘汰
小鼠有5對乳腺,后代太多(超過10只)時,先天弱小的鼠仔就會被吃掉或餓死,進而保證其他鼠仔的茁壯成長。
措施:
這類一般不建議人為干預,遵守自然規則就好。但是盡量及時清理死亡的仔鼠,以免母鼠養成吃血腥的習慣。
以上是發生食仔的常見因素及預防,希望對各位科研工作者有幫助。
參考資料
1、http://www.larc.tsinghua.edu.cn/post/340
2、KM小鼠吃仔原因及其預防措施[J].黑龍江動物繁殖,2016,24(01):32-35.
南模生物擁有19年以上屏障動物房管理與運維經驗,我們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遵循嚴謹的飼養繁育和動物安全管理操作流程,嚴密監控屏障內環境,定期檢測實驗動物和環境微生物,保障實驗動物健康,為您的實驗數據提供更可靠的依據。
南模生物可提供以下遺傳育種相關技術服務:ModelBooster快速繁育服務,飼養繁育服務,動物房委托管理服務,凍存、保種、復蘇、生物凈化服務,鑒定服務,獸醫服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