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調整研究方向,獲得學術研究突破口?想獲得論文選題思路,提高發文命中率?你需要了解學科發展態勢和未來走向!賽業生物專欄《Gene of the Week》每周二會根據熱點研究領域介紹一個基因,詳細為您介紹基因基本信息、研究概況和應用背景等,助您保持學術研究敏銳度,提高科學研究效率,期待您的持續關注哦。今天我們要講的主角是腦白質病的重要元兇——CSF1R。
基因基本信息
CSF1R中文名稱為集落刺激因子1受體,也可以稱為CD115,控制巨噬細胞的產生、分化以及功能。該基因的突變與乳腺癌、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等多種類型的癌癥發生相關。在這些腫瘤的發生過程中,經常可以觀察到CSF1R表達量或者功能的增加。如果從家族性的CSF1R突變角度來看,該基因的與一種遺傳性神經罕見病——伴球狀體遺傳性彌漫性白質腦病(HDLS)具有密切相關。該基因位于人類的5號染色體上,共有24個外顯子,氨基酸數量為972個。
表1. CSF1R的基本信息
備注:標有√的意為賽業紅鼠資源庫有該種保存狀態的小鼠
CSF1R與伴球狀體遺傳性彌漫性白質腦病
HDLS是常染色體顯性疾病,主要表現為成年后開始的認知障礙、行為和情緒改變,輕度癱瘓、帕金森和癲癇樣病變等。一種說法認為該基因導致了10%的腦白質病。HDLS于1984年在瑞典的一個家系中被發現,但與CSF1R之間的關系直到2011年才首次被確定。在二代測序技術大規模應用之前,該疾病由于表型的多樣性常常會與其他的疾病混淆,造成誤診。該疾病發病率較低,且目前的研究大多來源于在日本(23個家系)、歐洲(36個家系)和美國(26個家系),中國在截止2020年中也提供了10個家系的研究數據。通常來說,HDLS的發病時間大約在40-50歲之間,診斷后的患者的生存期為7年。且女性往往早于男性,原因尚不清楚,不過在患病率上不同性別沒有差異。在腦成像上,除了白質異常,胼胝體變薄,白質彌漫性病變和腦鈣化是標志。該蛋白在大腦小膠質細胞中表達豐度較高。其配體(CSF1和白細胞介素-34)與CSF1R結合,在細胞表面形成受體同型二聚體,隨后通過自磷酸化激活CSF1R激活是啟動下游信號轉導的必要條件,促進小膠質細胞的發育、維持和激活。
表2. HDLS疾病相關信息
該基因造成HDLS的突變絕大多數都集中在其胞內的酪氨酸激酶區域,目前已經發現了60種以上的突變,其中又有大部分屬于錯義突變,說明該基因的正常功能對突變特別敏感,稍有改變,就能引起功能的異常;此外還有一個致病突變是發生在N段信號肽區域,造成CSF1R定位失敗,從而被很快降解。
圖1. HDLS突變來源和CSF1R的蛋白突變區域展示
HDLS相關動物模型
CSF1R半敲除小鼠生長到成年后,也會出現認知、行為和運動障礙。到12月齡的時候,通過MRI,可以觀察到白質異常、側腦室增大以及胼胝體變薄等。而且,在電鏡下也能觀察到神經元髓鞘的丟失和軸突的異常。CSF1R+/-小鼠的表型充分說明了該基因正是HDLS的罪魁禍首。不過,CSF1R缺陷的小鼠和人的表型還是有所不同的,在小鼠模型中觀察到嗅覺功能障礙,癥狀前階段髓鞘化過度,皮質中少突膠質細胞前體增多等現象在病人身上并沒有被明確報道。
圖2. CSF1R+/-小鼠的多種行為發生改變(實驗在小鼠6-12個月之間進行,小鼠已成年)
圖3. 小鼠的腦部病理表型(如腦室增大,胼胝體變薄等)
HDLS的治療
該疾病目前無藥可醫,只能通過其他藥物起到抑制相關癥狀的效果。但是由于其臨床表現為認知運動的多重障礙,因此抗抑郁、抗痙攣、抗癲癇等藥物均可遵醫囑服用,但就目前的研究顯示針對記憶障礙的乙酰膽堿酶抑制劑和針對帕金森癥狀的左旋多巴并不能緩解HDLS中的相關癥狀。此外,常見的類固醇激素、干擾素、環磷酰胺和血漿置換等免疫療法對患者也是完全無效的。
小結
CSF1R作為HDLS主要致病基因,其突變造成的HDLS發病率固然不高,但這種疾病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常染色體顯性疾病,只要一條染色體上的CSF1R失活或者異常就極有可能造成嚴重的后果,而且這種疾病發病是在患者成年之后,致病基因很有可能遺傳到下一代。但如果在婚前甚至產前進行CSF1R的檢測則幾乎可以完全避免有缺陷嬰兒的出生,減少患者家庭的痛苦,也降低社會的負擔。這是由于大多數患者都是雜合基因型,完全可以通過人工干預獲得兩條基因都正常的受精卵。另一方面對于已經發病的患者而言,適量補充正常的CSF1R基因也不失為潛在的干預手段,雖然患者的神經系統可能在發育的過程中就收到了不可逆的損傷,但足量的正常CSF1R表達理論上是可以緩解病情進一步惡化的,不過在基因治療的過程中需要注意該基因的過度表達和激活也是伴隨著多種腫瘤發生的,因此,靶向性更強,表達更可控的基因治療載體也是目前研究的重點方向。
賽業生物一站式服務平臺助力基因治療研究
作為一家基于模式動物的國際化創新性CRO平臺,賽業生物深知罕見病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公共健康問題,并希望通過自己在專業領域的技術專長助力罕見病基因治療研究。為此,賽業生物啟動了“罕見病基因解碼計劃”,致力于完善罕見病致病基因數據,結合賽業生物強大的生物大數據分析平臺及一站式小鼠模型服務平臺和全球客戶共同開發罕見病模型,支持罕見疾病藥物研發。如您正在從事罕見病相關研究,可點擊圖片填寫表單,我們將與您共同開發罕見病基因小鼠(或大鼠)模型,相關動物模型將會以超低回饋價或贈與的方式提供給您。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基因治療在治療遺傳性疾病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以基因組學或蛋白組學的方式找到致病基因,再結合細胞水平或動物水平驗證,用這種模式產出的高質量文章層出不窮。
賽業生物過去十年來,已為數百課題組提供了數百種用以驗證基因治療療法的基因編輯模式動物和病毒包裝服務。截至2020年底,賽業產品和服務引用文獻總數達到4750篇,IF合計達20854,文獻被引用次數累計25043次,其中不乏Nature、Cell、Science等頂級期刊。
賽業生物以助力基因治療的臨床轉化為目標,深耕基因治療研究領域,可為您提供用于實驗驗證的基因編輯動物模型和病毒包裝服務,助您發表建設性高分文章,為基因治療研究及臨床轉化添磚加瓦。如有需要,歡迎聯系我們咨詢。
參考文獻:
[1]韋艷秋,徐俊,劉若茜,李琳,董珍.CSF1R相關白質腦病:從遺傳性彌漫性白質腦病合并軸索球樣變到原發性小膠質細胞病[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20,20(1):22-28.
[2]Konno T, Kasanuki K, Ikeuchi T, Dickson DW, Wszolek ZK. CSF1R-related leukoencephalopathy: A major player in primary microgliopathies. Neurology. 2018 Dec 11;91(24):1092-1104. doi: 10.1212/WNL.0000000000006642. Epub 2018 Nov 14. PMID: 30429277; PMCID: PMC6329328.
[3] Robinson JL, Suh E, Wood EM, Lee EB, Coslett HB, Raible K, Lee VM, Trojanowski JQ, Van Deerlin VM. Common neuropathological features underlie distinct clinical presentations in three siblings with hereditary diffuse 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spheroids caused by CSF1R p.Arg782His. Acta Neuropathol Commun. 2015 Jul 4;3:42. doi: 10.1186/s40478-015-0219-x. PMID: 26141825; PMCID: PMC449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