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單細胞核和單細胞懸液轉錄組聯合生信文章,趕快GET
單細胞研究中難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有些細胞不適合制備單細胞懸液,如肝實質細胞、成年神經細胞、脂肪細胞等,也有一些細胞類型不適合提核檢測,尤其是免疫細胞,那可不可以將兩者聯合起來更全面的解析組織異質性呢?這篇文章就是整合了肝臟單核細胞(snRNA-seq)、單細胞(scRNA-seq)和bulk RNA-seq數據來探究肝細胞癌的細胞類型差異,首先從單細胞水平解析肝臟細胞的類型,發現增殖性Prol細胞在腫瘤細胞中顯著富集,然后在TCGA和LCI的數據解卷積,發現8種細胞類型只有Prol顯著增加,為了確定該細胞類型對生存預后的臨床意義,通過COX回歸發現高Prol細胞類型占比與較差的生存結果相關,最后,作者還發現腫瘤抑制基因TP53和RB1的體細胞突變與肝細胞癌中Prol細胞類型的增加有關。為深入了解肝細胞癌相互依賴的生物學機制提供依據。
02
軍事醫學研究院王常勇課題組與清華大學醫學院那潔課題組繪制人多譜系心臟類器官單細胞圖譜
類器官培養結合組織工程給器官移植帶來了希望,但對不同類型細胞在形成類器官過程中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它們的狀態和命運變化所知甚少,限制了心臟類器官在再生醫學和藥物研發中的應用。該研究從單細胞水平揭示了多譜系細胞形成心臟類器官過程中的細胞命運轉變及潛在的基因調控機制,通過比較單層分化的2D-CM、僅由CM構成的MCO-CM和由CM、EC、SMC構成的MCO-Mix,發現3D微環境能促進心肌成熟,多種類型細胞混合互作后能產生新的細胞類型——DLK1+成纖維細胞,并在心肌梗死的大鼠心臟中有效逆轉病理重塑和改善心臟功能,具備潛在的免疫調控和組織修復功能。這些發現為進一步優化hiPSC衍生的心臟類器官構建和心臟修復提供了新的線索。
03
PD患者的福音:新型分子標記物實現可預測的帕金森病細胞治療結果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陳躍軍研究組在期刊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發表了研究成果,課題組通過重建人中腦多巴胺能神經細胞的分化軌跡,發現了代表早期或晚期多巴胺能神經祖細胞的特異性表面蛋白分子,CLSTN2和PTPRO,同時研究者建立了一種獲得高度純化的供體細胞的方法,分選該特征的神經祖細胞進行移植,可產生高度富集的中腦多巴胺能神經元,比例可高達80%,其中大部分(約90%)的多巴胺能神經元為黑質中腦多巴胺能神經元亞型——PD患者腦內主要缺失的多巴胺能神經元亞型,并且分選的細胞具備高治療效力。這一研究為實現更有效更安全的帕金森病細胞替代療法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04
單核轉錄組助力發現感染引起的發熱機制
發燒時人體為什么會發冷和沒食欲?到底是誰引起的呢?這篇文章有答案,該研究者通過對細菌和病毒感染小鼠模型進行研究,發現下丘腦腹側內側視前區VMPO中存在VMPOLPS神經元群體,在脂多糖或聚肌胞的誘導下激活,然后作者們通過單細胞核RNA測序對這些神經元以及局部非神經元群體進行了詳細地刻畫及深入分析,發現炎癥相關的分子可以調控VMPOLPS神經元的激活,因此推測感染引起的炎癥信號可能以小膠質為中間體進行了放大,進而激活VMPOLPS神經元,導致機體出現發熱,也通過動物實驗進一步揭示了VMPOLPS神經元作為控制樞紐,集成免疫信號、協調多種疾病癥狀以應對感染的生理基礎。
05
Science綜述:三級淋巴結構在腫瘤進展中“是敵是友”?
三級淋巴結構(TLSs)是非淋巴組織中形成的免疫細胞的有組織聚集體,在不同生理及病理條件下均可能出現,其結構一般為被CD3+T細胞包圍的CD20+B細胞,類似于次級淋巴器官,腫瘤中的TLS與免疫治療的預后和臨床結局密切相關,這篇綜述詳細討論了目前對于TLSs在癌癥中作用的了解,具體包括:1)TLSs形成的驅動因素;2)TLSs對抗腫瘤免疫反應的功能和貢獻,以及3)TLSs在人類癌癥中作為治療靶點的潛力。更詳細地了解TLS功能及其在自身免疫毒性中的潛在作用將有助于了解其作為治療靶點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Alvarez M, Benhammou JN, Darci-Maher N, French SW, Han SB, Sinsheimer JS, Agopian VG, Pisegna JR, Pajukanta P. Human liver single nucleus and single cell RNA sequencing identify a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ssociated cell-type affecting survival. Genome Med. 2022 May 17;14(1):50. doi: 10.1186/s13073-022-01055-5. PMID: 35581624; PMCID: PMC9115949.
[2] Fengzhi Zhang, Hui Qiu, Xiaohui Dong, Xiaoyan Zhang, Chunlan Wang, Xin Li, Xingwu Zhang, Jie Na, Jin Zhou, Changyong Wang, Single-cell atlas of multilineage cardiac organoids derived from 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Life Medicine, 2022;, lnac002, https://doi.org/10.1093/lifemedi/lnac002
[3] Xu P, He H, Gao Q, Zhou Y, Wu Z, Zhang X, Sun L, Hu G, Guan Q, You Z, Zhang X, Zheng W, Xiong M, Chen Y. Human midbrain dopaminergic neuronal differentiation markers predict cell therapy outcome in a Parkinson's disease model. J Clin Invest. 2022 Jun 14:e156768. doi: 10.1172/JCI156768.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5700056.
[4] Osterhout JA, Kapoor V, Eichhorn SW, Vaughn E, Moore JD, Liu D, Lee D, DeNardo LA, Luo L, Zhuang X, Dulac C. A preoptic neuronal population controls fever and appetite during sickness. Nature. 2022 Jun 8. doi: 10.1038/s41586-022-04793-z.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5676482.
[5] Schumacher TN, Thommen DS. Tertiary lymphoid structures in cancer. Science. 2022 Jan 7;375(6576):eabf9419. doi: 10.1126/science.abf9419. Epub 2022 Jan 7. PMID: 34990248.
免責聲明:本文資源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資源僅供學習使用,不作任何商業用途,若有侵權,請聯系后臺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