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特異性抗體的制備原理
瀏覽次數:259 發布日期:2023-5-16
來源:本站 僅供參考,謝絕轉載,否則責任自負
雙特異性抗體可以靶向多個抗原或抗原表位,發揮的協同效應比單克隆抗體具有更多優勢,同時還可介導多種特定生物學效應的發生。
比如:
①橋聯免疫細胞與腫瘤細胞,通過招募和激活免疫細胞殺傷腫瘤細胞;
②抑制或激發多個信號通路,發揮協調效應;
③借助抗體雙價結構,介導蛋白復合物形成,發揮生物學效應等。
1.化學交聯法
化學交聯法的制備原理主要是通過特定的化學交聯劑的作用,使不同特異性的抗體分子或 F(ab')間形成二硫鍵,從而產生異源二聚體。在形式上可以是整個抗體分子間的偶聯, 亦可是單價之間或F(ab')與F(ab')2間的偶聯。該方法制備的雙特異性抗體可直接利用現存的抗體且產率高,但可能因損害抗原結合位點而影響其活性。
2.雜交瘤結合法
該方法以傳統的單克隆抗體技術為基礎,將分泌兩種抗體的雜交瘤細胞融合,使其能產生穩定分泌雙特異性抗體的雜交瘤。各自的免疫球蛋白(Ig)基因的共同表達, 產生兩種H和L鏈, 組合形成具有親本Ig特性的雙特異性抗體。利用雜交瘤方法制備的雙特異性抗體隨機性較大,效率相對較低,但其生物活性較好,抗體結構較穩定。
3.基因克隆法
基因工程技術為制備雙特異性抗體開辟了新途徑,可通過將編碼親本抗體的基因克隆出來轉染到寄主細胞中直接表達雙特異性抗體,也可通過基因剪切,構建單鏈抗體(scFv),制備改良的雙特異性抗體。
展望
雙特異性抗體具有單抗所沒有的*理念以及優勢,在臨床治療等方面展現出了巨大的前景,如何根據不同的效應機制設計合理的抗體結構是目前BsAb的重點。作為一種前沿技術,雙抗在質量分析控制、合理評價動物模型、臨床研究策略以及規模化等方面仍存在諸多挑戰。然而隨著臨床研究的推進以及上下游工藝技術的進步,這些問題將會逐步得到解決,并有望為新型藥物的設計和提供新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