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P條件位置偏愛實驗的原理及方法
瀏覽次數:1805 發布日期:2023-3-7
來源:本站 僅供參考,謝絕轉載,否則責任自負
cpp條件位置偏愛實驗方法
CPP實驗是評價覓藥行為或心理渴求的經典動物模型,是一種相對簡單的實驗手段。CPP實驗最早報道見于1940年的黑猩猩嗎啡依賴行為實驗,該研究說明嗎啡具有依賴性,能強化動物行為。1957年Beach發現動物的天然偏好會影響CPP實驗結果。1976年Rossi和Reid將停留時問(Duration Time)作為實驗動物的偏好指標,到目前為比他們的實驗流程被大家認同,并且不斷進行修改和完善,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CPP實驗在藥物濫用研究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1.1實驗原理
根據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如果把獎賞刺激與某個特定的非獎賞性條件刺激(如某特定環境)反復練習之后,后者便可獲得獎賞特性。反復幾次將動物給藥后放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如藥物具有獎賞效應,則特定環境就會具有了獎賞效應的特性,動物在不給藥的情況下依然表現出對該特定環境的偏愛。
1.2實驗設備
典型的CPP實驗設備一般為兩個或三個互通的實驗箱,也有四箱或開場式的裝置。每個箱體設置的環境(如箱體顏色、材質案有著極大的差異,使動物把不同的環境線索與給予的實驗處理即非條件刺激進行匹配。
1.3實驗方法
CPP實驗主要用嚙齒類動物,如大鼠、小鼠及基因敲除鼠作為研究對象,給藥途徑有腹腔注射、靜脈注射、皮下注射等,主要取決于藥物的特性,以及人類攝藥方式。
CPP實驗一般分為前測、訓練和測試。
1.3.1前測階段在正式訓練前,去掉箱體之間的隔板,將實驗動物放入實驗箱中使其自由活動,記錄在各箱的停留時間。這一階段可以使動物熟悉實驗裝置,減少新奇感與應激作用,同時可以測查非條件性偏愛來篩選動物。前測階段在不同實驗室設計各不相同,一般為1-5次,每次10-15分鐘。
1.3.2訓練階段箱體之間放置隔板,使動物只能停留在放入的箱體。實驗動物注射藥物后放置在伴藥箱中,20-40分鐘后取出。同天間隔4-8小時或者第二天的同一時間進行對照實驗,
給實驗動物注射對照劑(如生理鹽水),放置在非伴藥箱中,實驗進行時間與前次相同。CPP的形成僅需1一2次訓練即可完成,但是多次訓練有利于穩定實驗動物的狀態。
1.3.3測試階段訓練結束后,對實驗動物進行測試。實驗時動物不經任何藥物處理,將動物放置在過道上,拿走隔板,動物可以在各箱中自由穿梭。測試一般進行一次,測試時間依據藥物作用時間而定,一般為15分鐘。
最常用的觀察指標是停留時間,如果實驗動物在給藥箱內停留的時間較長,表示它對該箱有偏愛,說明受試藥物有獎賞作用,動物對其有精神依賴性,反之則認為受試藥物有厭惡性。計算機輔助CPP實驗系統,可以視頻記錄實驗動物的活動距離和穿梭次數來衡量動物給藥引起的運動活性變化。1984年,Bardo等發現在大鼠嗎啡誘導的CPP實驗中,與自然消退相比,消退訓練后在伴藥箱內停留的總時間不變,而每次進入伴藥箱停留的時間縮短,即穿梭次數增多,說明自然消退與消退尋練可能對動物的運動行為有不同影響。動物在伴藥箱的停留時間與總活動距離、穿梭次數之間相關性很弱,1992年Cun-ningham等學者將阿片劑注射到伏隔核來對運動活性和獎賞相關反應進行比較,結論說明之間無顯著關聯,這種不相關或弱相關現象提示,藥物的獎賞效應與運動活性可能由不同的腦區和神經機制控制。